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三个“最”无疑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时间最长: 浴血奋战5098个日日夜夜
随着1931年9月18日夜里,日本关东军挑衅的枪炮声打响,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抗战的起点。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大本营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经历了5098个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
漫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在第二展厅,一面气势恢宏的“照片矩阵墙”赫然入目,这面墙由5098张抗战时期的老照片组成,记录了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共5098天浴血抗战的真实图景。照片墙上,“1931”的数字造型时明时暗,预示着抗日战争的起点。另一个“火炬”造型熊熊燃烧,代表着光明战胜黑暗的奋斗历程。
燃烧的火炬照亮黑暗,14年的奋战历程又包含了无数艰难坎坷。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的:“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为什么是持久战?能够持续多久?毛泽东精辟分析中日战争双方相互矛盾的基本特点,认为,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上述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规模最大:加速日本法西斯走向灭亡
资料显示,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十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中国直接和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亿之多。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战场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的70%以上。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第二展厅,展示了一幅 “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示意图(1945年)”,巨幅的抗日根据地地图两侧展示了一连串数字,从抗战伊始到1945年——
根据地数量发展到19个;
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
民兵发展到260万余人;
收复国土约100万平方公里;
解放人口近1亿。
上述数字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从星火到燎原的逐步壮大过程,中国战场对日本侵略军旷日持久的有力抗击和巨大消耗,加速了日本法西斯走向灭亡。
牺牲最多:英雄儿女前仆后继
在抗战馆主题展第五展区,墙面地板通体漆黑,视线中央唯有“中国军民共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有5000多亿美元”几组白色立体大字,黑白反差触目惊心,立体字也给人带来压迫感。上述三组数据依次排列,下书“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往通道里走,即见“南京大屠杀”一排大字,旁边同样也是白色字体介绍日军自1937年12月13日起进行了长达6周的骇人听闻的血腥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总计30万人以上。整条走廊整体氛围庄严肃穆。
在北京市档案馆胜利烽火展三楼,有一面特殊的档案墙。灯光打在幽暗的墙上,上面的数字让每一位观众心情沉重。墙上张贴的是14年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损失调查——包括日军残忍的屠杀以及没收人民财产。《敌人罪行调查表》清楚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如:因为汲水壶中有煤油味而起疑心将68岁老人推入井中淹死;先后三次谋害及屠杀无辜百姓近百名……一张张罪行调查表上书写着侵略者的残忍,这些档案的每一个字、每一组数据,都是沉重的血泪铁证。
为抵御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牺牲惨重。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你应该知道的80个抗战细节(二)
25.首展的《论持久战》日文版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对于抗战的进程和前途,国内存在“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为了阐明持久战的问题,坚定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1938年7月1日,《论持久战》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上发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次展出了1938年12月日本中支经济研究所发行的《论持久战》,日本人把它翻译成日文,封面盖“秘”字红章,用于内部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26.档案墙上的《敌人罪行调查表》
这是一面特殊的档案墙,上面张贴的是14年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损失调查——包括日军残忍的屠杀以及没收人民财产。展墙上贴满了《敌人罪行调查表》《财产直接损失报告》等各种各样的日军罪行铁证。一张张罪行调查表上写着侵略者的残忍,这些档案的每一个字、每一组数据,都是沉重的血泪铁证。
27.“最黑暗的一页”陈述日军暴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五展区,墙面地板通体漆黑令人心头一窒,视线中央唯有“中国军民共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有5000多亿美元”几组白色立体大字,黑白反差触目惊心,立体字也给人带来压迫感。三组数据呈排比式在墙面中依次排列,下书“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28.15岁照相馆学徒冒死留下日军罪证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中,展出了一个“京字第一号”的介绍牌,介绍了在1938年15岁照相馆学徒罗瑾秘密加洗日军暴行照片,挑选了其中16张照片制成相册。在封面上写了个“耻”字,画了个心在滴血的图案,以示不忘国耻血恨。最终,在1946年该相册作为关键证据提交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成为审判主犯谷寿夫等的铁证。
29.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全部殉国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中,展出一张1943年7月5日的《解放日报》,其上刊载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英勇事迹。“是时敌寇知我军已突围无望,乃妄想降服我军”,面对敌军的招降喊话,困守刘老庄的连队毫不动摇,“乃从容”拆毁枪械、烧文件埋忠骨,而后继续突围,八十二人无一投降、无一生还,全部殉国。
30.华侨白雪娇离家赴国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展示了一份马来亚华侨白雪娇的家书。“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马来亚华侨白雪娇(又名白雪樵)在1939年赴滇缅公路,成为一名机工,临行前给父母留下了一封告别信。马来亚《光华报》也刊登了这封家书。据不完全统计,为保障这条抗战命脉畅通,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生命,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他们用生命打通了“抗战输血线”。
31.七七事变中牺牲的首位中共地下党员
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一处特殊的卢沟桥石墙实景,墙侧展板介绍了在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沈忠明驻防卢沟桥畔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7月8日黎明,日军企图抢占卢沟桥。沈忠明率驻守战士奋勇杀敌,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身中两刀,壮烈殉国,年仅27岁。
3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经历
从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细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是音乐家曹火星在1943年房山霞云岭乡堂上村中堂庙里写下的。1943年10月,曹火星随小分队跋山涉水来到平西抗日根据地霞云岭乡堂上村。当时曹火星紧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个极富凝聚力的主题,就着一盏小油灯,在堂上村中堂庙的厢房里,花了一天一夜时间,成功地创作出这首激励人心的著名革命歌曲。
33.能打能藏、可守可攻的“地道战”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曲旋律激昂、朗朗上口的《地道战》,描写了冀中平原民兵与日寇斗争的真实情景,他们建立起一座座能打能藏、可守可攻、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从1943年开始,各村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中给敌人以重创。
34.《解放日报》号召使用“地雷战”
1942年5月24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保卫冀中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社论,号召所有男女老幼,要“用地雷战使敌人寸步不敢移动”,在华北大地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雷热”,出现“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的场景,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
35.外电报道七七事变
毛泽东《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提到:日本侵略不仅威胁中国,而且也威胁世界和平,尤其是太平洋的和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展示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苏联《真理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展现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6.一位忠勇的老太太
谢冰莹的《会见池峰城师长》一文里写道,“还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是被敌人强奸过的,敌人想利用她来侦探我后方的军情,殊不知这位老太太是一个爱国志士,她每天都想法偷偷地跑来,把敌方的情形报告我们。后来被敌人知道了,就用手榴弹把她炸成两段,这儿的第一具尸体,就是这位忠勇的老太太。”
37.林迈可,让世界听见延安
燕京大学教师林迈可是中共无线电事业奠基人之一。1942年5月,林迈可任晋察冀军区通讯部技术顾问,冒险到各军分区升级电台100多部,确保了晋察冀无线电通信指挥系统的整体运行,他为我党培养了一批无线电骨干人才。他设计并建造大型发报机和高灵敏度定向天线,确保了新华社英文文字广播的顺利开播,让世界第一次听到了延安的声音。
38.平型关下的殊死一战
据《党史文汇》中《牺牲在平型关战斗中的烈士》一文记载,平型关战役中独立团有1700多人,而日军驰援平型关的兵力最少三四千人,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在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穿着单衣,手持简陋的武器,向数倍于己的敌人发起冲锋。子弹打完了就用手榴弹,手榴弹用完了就挥舞着大刀和日军肉搏。
39.八女投江掩护主力转移
1938 年10 月下旬的一天,西征回返的抗联第五军第一师约百人的队伍,行至林口县境内的乌斯浑河畔,被大批日伪军包围。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指导员冷云带领7名女战士主动将敌人吸引过来。8名女战士弹尽粮绝后,宁死不屈,毅然走进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40.一二·九运动中的《告全国民众书》
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北平学生将战斗檄文般的文告制作成油印宣传品,在12月9日游行时大量散发给群众或张贴在街头巷尾。这种油印版的《告全国民众书》,实际上就是一张约8开纸大小的传单,现今在国家博物馆里珍藏。
41.“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是中国抗战时期广为流传的著名口号,最早出现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当时,抗日将领宋哲元率领第二十九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誓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表达了坚决抗战、绝不屈服的决心。
实习生 李桂妃 曹洁 张亦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