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鼓角——烽烟中的澳门文化脊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30 13:02

东战场的烈焰,高剑父绘(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如同撕裂长空的霹雳,震动整个中国。战火迅速蔓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的消息传来,濠江之水仿佛也沉重了几分。原本宁静的澳门半岛,瞬间成为流亡者的“避难所”。扶老携幼、衣衫褴褛的难民,如同被飓风驱散的落叶,仓皇穿过拱北的界碑,涌向这暂时未被战火吞噬的“孤岛”。狭窄的街道陡然拥挤,悲怆的眼神与沉重的行囊,无声诉说着家国之痛。濠江默默接纳着这一切,它蜿蜒流淌,成为这段苦难历史的静默见证者。

当时在葡萄牙管制下的澳门,因其特殊的中立地位,在日寇铁蹄横扫东亚之际,成为东亚唯一未被直接占领的“孤岛”。然而,这“孤岛”绝非世外桃源。葡萄牙的“中立”在侵略者的虎视眈眈下显得脆弱而微妙。烽烟虽未直接燃及澳门,但战争的阴影、同胞的苦难、救亡的呐喊,却如海潮般不可阻挡地涌入这片狭小的土地。每一波难民的涌入,都加深了澳门的负担,也无声地注入了不屈的民族血脉与救亡图存的强烈意志。

面对国难,澳门同胞迅速行动。1937年,澳门四界(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救灾会成立,成为澳门救亡社团中规模最大、影响至深的团体。他们组织募捐、义演、义卖,将涓滴之力汇成支援前线的洪流。与此同时,文化界的抗争率先在纸墨间迸发。一批心怀家国的文人志士,以笔为戈,创办或利用报刊,在“中立”的夹缝中开辟出抗战宣传的阵地。

《朝阳日报》与《大众报》是抗战初期澳门重要的喉舌。《朝阳日报》以其鲜明的立场,大量报道战况,揭露日寇暴行,鼓舞同胞斗志。《大众报》更是成为澳门宣传抗战、团结民众的坚强堡垒。其社论、时评如匕首投枪,直刺敌伪心脏;副刊上的诗歌、散文、小说,则如号角战鼓,激荡着读者的民族情感。一篇篇文章标题如刀,笔锋似火,在看似平静的孤岛上,点燃了熊熊的心火。一纸新闻,承载着的是民族不灭的魂魄。

《新声日报》《华侨报》等报刊亦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或在新闻报道中传递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或在副刊版面刊登充满爱国激情的文艺作品,共同构建起澳门抗战舆论的坚强阵地。

当文字的力量在纸上迸发,另一种更直接、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也在澳门的陋巷棚户间蓬勃兴起——话剧,以其直观的冲击力,成为动员民众、宣传抗战的利器。

绿光剧社、前锋剧社、晓钟剧社、起来剧社、艺联剧团(原名中国艺联剧团,因日本势力干涉,而将“中国”二字删去)……一个个戏剧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排演的多是有强烈民族意识和宣传抗日的话剧,如《烙痕》《放下你的鞭子》《重逢》等。

演员们在浸透汗水的戏服下,眼神如炬。他们的台词不仅是台词,更是发自肺腑的呐喊;他们的表演不仅是表演,更是民族不屈精神的化身。舞台上的每一次演出,都是投向黑暗的精神炸弹。

当戏剧在舞台上呐喊,书画界则以静默而深沉的力量,表达着同样的抗争意志。

抗战期间,高剑父、关山月、司徒奇、何磊等一批知名画家避难于澳门,进行了以抗战为主题的创作和慈善活动,并将义卖所得款项捐给抗战事业。1939年6月,高剑父等在澳门商会2楼举行“春睡画院留澳同仁画展”,共展出200多幅画进行义卖,救济灾民。1940年1月,关山月在濠江中学举行抗日画展,轰动港澳地区。1944年3月,澳门各界举办“慈善义展”,赈济难童,当地书画界提供了600多幅画作……

他们的《东战场的烈焰》《扑火飞蛾》《三灶岛外所见》《中山难民》等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风花雪月、山水虫鱼,而是饱蘸血泪,描绘破碎的山河、流离的难民、英勇杀敌的战士。一幅幅浸透着家国之思的书画,无声胜有声,让观者驻足沉思,潸然泪下。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这对咫尺之遥的澳门而言,如同冰水浇头。日军在珠江口及澳门附近水域的军备陡然增强,炮舰游弋,威胁近在眼前。澳葡当局在日方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收紧政策,加强文化审查与控制。澳门进入了最黑暗、最压抑的时期。

在日伪势力的逼迫和澳葡当局的妥协下,不少抗日报刊被迫停刊或受到严格限制,公开的抗日言论空间被急剧压缩。然而,文化界的抗争并未停止,而是转化为更隐蔽、更坚韧的形态。

1940年起,政治局势逐渐恶化,《平民报》《民生报》《朝阳日报》等相继停版,澳门的中文进步报纸处境艰难。香港沦陷后,澳门成为“孤岛”。日军驻澳特务机关明目张胆在澳活动,日伪势力侵入文化领域,企图控制新闻宣传领域。他们一边用金钱收买,一边指使暴徒捣毁印刷厂、扬言纵火破坏出版,还迫使澳葡当局停止供应印刷用纸。1942年,《大众报》亦被迫停刊。

澳葡政府实行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他们删去报纸中有嫌疑犯日的内容与文字,禁止报纸上出现“日寇”“救国”等字眼,使爱国报纸经常“开天窗”。但“这是有良知的澳门知识分子的一种抗议,这些空格就是一只只愤怒的眼睛”。

在高压下,澳门新闻界通过刊载历史小说来针砭时弊;通过撰写杂文来讥骂和抨击敌人;并大量报道欧洲、非洲战场的消息,让民众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正在节节胜利的形势。这些被油墨浸透的纸张,是文化界人士在危亡时刻保存民族精神的方舟。

在高压的寒夜里,文化界人士深知,保存文化血脉,亦是抗战,亦是奠基未来。他们或埋首古籍整理,寻找民族精神的根柢;或悉心教授国学,向年轻一代传递中华文化的薪火;或组织青年读书会,在书声琅琅中凝聚力量,启迪心智。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便是对野蛮最沉静也最坚定的抵抗宣言。这种对文化命脉的坚守,赋予这场无声抗争以历史的纵深。

整个抗战后期,澳门文化界便在这种高压与坚韧的张力中度过。公开的呐喊虽被压制,但精神的堡垒从未陷落。戏剧演出可能转入更小规模、更私密的场所,书画交流可能以更低调的方式进行,诗文创作可能更加含蓄深沉,但那份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与必胜的信念,始终在传递,在凝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石破天惊的消息,越过千山万水,传到澳门。压抑许久的巨大情感洪流,瞬间冲垮了所有的堤坝。整个澳门沸腾了!鞭炮声前所未有地密集、持久,仿佛要将积郁多年的屈辱、悲愤、期盼和此刻无限的喜悦尽情宣泄。大街小巷,人流如潮,素不相识的人们相拥而泣,欢呼雀跃。文化界人士更是激动万分,他们涌上街头,参与这场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狂欢。有人即席赋诗,慷慨激昂;有人引吭高歌,声震云霄;有人高举着珍藏多年的抗战书刊、剧照、画作……那些在黑暗中坚持不灭的精神之火,此刻终于汇入胜利的万丈光芒之中,将濠江映照得一片辉煌。

硝烟散尽,岁月悠悠。澳门在战火中得以幸存的建筑,如大三巴牌坊,依然静默矗立,见证着沧桑。那些泛黄的报纸、油印的诗集、褪色的剧照、无声的画卷,早已被珍藏在档案馆的库房深处,成为凝固的历史切片。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穿透历史的尘埃,凝视那些泛黄的纸页和模糊的影像时,我们触摸到的,绝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那是滚烫的心跳,是无声的呐喊,是民族危亡之际,一群身处“孤岛”的文化人,以笔为枪、以舞台为阵、以墨彩为旗,在沉默中构筑起的精神长城。

钩沉史海,拂去尘埃,打捞起澳门这段独特而光辉的抗战文化史。

在炮火不及的“孤岛”,文化的抗争虽无硝烟弥漫的壮烈,却以其深沉、坚韧和广泛,同样支撑起民族的脊梁。那些在油灯下刻写钢板的诗人,在简陋舞台上挥洒热泪的演员,在画案前以泪和墨的画家,在书桌前守护文脉的学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文化之根与民族之魂。纵使孤悬海外,纵使身处无声之境,只要心火不灭,便能以独特的方式发出震耳欲聋的惊雷,在历史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光辉印记。

这座由澳门文化界在烽火岁月中点燃的精神灯塔,其光芒亦将穿越时空,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铭记那场全民族伟大抗争中,每一个不屈的灵魂。(吴志良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烽火铁道——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专题展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5
求新知|国共联手创办《救亡日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2
抗战|残垣断壁藏烽烟 史册无声载血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1
光影记忆里的山河抗战
北京晚报 2025-07-05
纪念冼星海诞辰120周年丨探寻澳门之子的故土回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3
澳门回归25周年,继续书写文学中的澳门
扬子晚报 2024-12-20
习近平考察澳门科技大学
新华社 2024-12-19
濠江潮涌,融入发展大局的澳门奋发有为
人民网 2024-12-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