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里在长江之畔。
印象中,老家的菜肴与小吃,以汤汤水水的居多,比如汆肉汤、鱼丸子、鸡汤泡炒米等。生腐是一道特殊的家乡菜,少时百吃不厌,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在老家,人们素来喜欢炸生腐、炸糯米圆子、炒山芋角子、磨芝麻粉……似乎万物皆可油炸、万物皆可炒熟、万物皆可磨碎。香气从这家飘到那家,整个村子氤氲在浓郁的香味中。这个时候,我家中的那只黄猫,似乎吸足了空气中的油腻味,连丢弃在它跟前的几块油渣也懒得理睬。
炸生腐或其它食物,不宜用陈油,以当年新榨的菜籽油为佳,一次需用上一二十斤。每当此时,父亲总是很心疼,嘴上却说:“今年油菜籽收成好,榨的油多,用点就用点。”似乎是自我劝慰,更像有意说给家人听。
炸生腐的另一项用料就是豆腐干。这种豆腐干是白色的,必须提前准备。
昔日,对于乡人而言,做豆腐是一桩不亚于杀年猪的大事。乡里们常去的那家豆腐坊,是我一个亲戚开的。离我读小学的地方很近,不过几百米远。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我与几个同学在操场上正玩着跳格子,忽然瞥见一团一团的热气从豆腐坊里“滋滋”往外冒。那热气如同晨间的雾气在河面升腾、弥漫,我整个人痴痴地呆住了,连同学的催促声都当作了耳边风。
虽然与豆腐坊的人有着亲戚关系,我父亲去做豆腐仍然要排队。用来做豆腐的黄豆得提前浸泡至发胀。“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点卤。
做生腐用的豆腐是特殊的。做这种豆腐的豆浆须单独放置,加入使其凝固的“黄浆水”,就可坐等成形。所谓“黄浆水”,是将压豆腐坯时所滤出的水,经一段时间发酵,变废为宝,专门用来“点化”那些预备做生腐的豆腐。那些年,我经常会帮着大人打打下手,对于炸生腐和做生腐烧肉等菜肴的细节记得格外牢固,更是从中体会到家人团聚的温暖。
炸生腐的那一天,满屋都是香味与喜气。
父亲将事先劈开的一截截马柴(即木柴)架在大铁锅的锅底,用干草或废纸引火点燃,待油锅煮沸,用油勺捞出表面的浮沫,就可把之前自然阴干的豆腐块,一块一块地放入油锅。
一次入锅的豆腐块,必须要掌控好数量,否则就会浪费菜籽油。豆腐块入锅的那一瞬,油锅中随即冒出细密的油泡,“滋啦滋啦”作响。此时的火力不宜大也不能过小。火候掌握不好,豆腐块要么被炸成龇牙咧嘴状,要么就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
那些水分没有阴干到位的豆腐,在入锅时,就像点燃了一串炮竹,滚热的油滴瞬间从锅里飞出,溅得灶台油乎乎的,一不小心还会溅到人的衣服上。以这样的豆腐块炸出的生腐,瘪歪歪的,毫无看相。
上佳的生腐是金灿灿的,鼓鼓囊囊,外形饱满,内里形似白色蜂巢,蓬松如海绵。刚出油锅的生腐,可以寡口吃。冷却的生腐则不宜张口吞咽,除非不怕冷油过肠胃。
家乡的生腐个大,近似长方体,就像一根根金块。乡间有人将生腐写成“送福”或“升富”,大抵含有祝福与希望之意。也有以“寿父”或“生付”这样的写法替代,估计因为听音写字,将错就错地使用了。
三十多年前,在故里老屋的厨房中,我问父亲:“生腐怎么写?”“简单啊,就是升富!”他回答得十分干脆,连头也不抬,专心忙着炸生腐。现今回想起来,他的话里明显有他的寄托。那些年,家里过得紧巴巴的,常常借钱维持开支。逢年过节,父亲不愿让做子女的看出他的窘迫,日夜张罗,所准备的干果、油炸品等,样样不少于左邻右舍。
炸生腐耗油,生腐烧肉也特别“吃油”。做生腐烧肉,宜选用猪排上的梅肉,带点肥的那种。用新鲜的肥肉现炼出猪油,用大火将梅肉烧至七八成熟,然后放入生腐,盖上锅盖,再用文火焖一会,即可起锅食用。也有用文火一直烧着加热保温,那铁皮锅里的生腐越吃越香。若是做糖烧肉生腐、糖排骨生腐,烹饪流程大体相似,不过是在烧菜过程中加入红糖。以前物质欠丰,白糖比红糖金贵,故而平素放的多是红糖,也有用冰糖块的。
以往,乡间人家招待来客,开席不久,就会端上生腐烧千张。生腐与千张,原本都是豆制品,搁在一起加五花肉烧制,香气分外浓郁。席位上,贵客坐在上位,其他人各依次坐下,一桌八人。小孩是不给上桌的,只能让大人夹了菜,端碗到一旁去吃,或者依偎在大人身边。
老家有一位厨师,擅长烧菜。他一只眼能见到人,另一只眼装了假眼珠,说话语速似机关枪扫射。他曾给一家食堂烧过饭,对于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吃的流水席,要烧什么菜、备多少斤两的食材,都一清二楚,也打理得妥妥帖帖。烧饭时,他会在肩膀上搭一条毛巾,出汗了就拿毛巾擦一擦。经他之手做出的生腐千张,只要上桌,很快就被吃得一干二净,有时碗底连汤汁都不剩。这位独眼厨师与我父亲年龄相仿,有一次在老家的镇上见到我,还特意问长问短、聊了半天。
如今父亲去世已近三十年,我仍能时常想起他的“穷忙”状态与乐活的样子,而我也许久未吃到故里的生腐烧肉。偶尔回乡,总惦记那一口。有一次,我与发小相聚在老家,沿着长江大堤走走停停,江风扑面,撩人忆起一桩桩往事。天擦黑之际,我们遇到一家手工做生腐的老店,欢喜莫名,各买了十来斤生腐返程。(张扬)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