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新知|杨沫:青春与信仰不容老去
北京青年报 2025-08-29 08:44

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迎来80载春秋,北京文联步履走过75个璀璨年轮,青春与信仰编织的旗帜在岁月长河中越发鲜艳。站在这历史的时空交汇点回望,杨沫的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她的笔锋里流淌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信仰,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了一代代青年前行的漫漫征途,映红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天空。作为北京文联第五届主席,杨沫的《青春之歌》如同不朽的丰碑,铭刻着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理想与信念。

她的文字如同燃烧的火焰 点燃了无数青年的热血

《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年代,杨沫以笔为戈,用文字燃起希望的火炬。“青春应当是鲜红的,永远地鲜红——生命只属于这样的人。”杨沫用她的笔,书写着对青春、对革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她的文字如同燃烧的火焰,点燃了无数青年的热血,激励着他们为理想和信念而勇往直前。她的生命轨迹,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她的文学创作,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1934年,杨沫发表第一篇作品《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幼时她跟父母去乡下收过租,那一桩桩农民交租卖地的惨剧撼动过她的心灵,这篇文章便成了从心中迸发出的第一束明亮的文学火花。

抗日战争的烽火,淬炼出杨沫坚定的信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民族存亡之际,她放下吃奶的孩子,与爱人参加了冀中抗日游击战争,开始了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她在河北省安国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冀中十分区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和晋察冀日报社编辑等岗位上深入敌后,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在那血与火的岁月里,她看到了太多的牺牲与奉献,看到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些震撼心灵的场景,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催促她以笔为剑,深切刻录不堪回首的历史印记。她将所见所感融入笔端,用文字记录下那个时代的悲壮与伟大。

在跨越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她潜心创作,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中篇小说《苇塘记事》、作品集《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站在八十年代的地球上》《杨沫文集》(七卷)等。代表作《青春之歌》多次再版,畅销不衰,累计发行500多万册,已有10多种文字的译本,被拍摄成同名影片,曾影响几代青年,成为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杨沫以此成为中国文坛上耀眼的巨星。

她的成长历程 是无数进步青年的缩影

《青春之歌》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正是杨沫青春信仰与人生经历的生动写照。展现了北京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抗封建统治,抗击日寇的侵略,挽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历程。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林道静从一个迷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逐步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她的成长历程,是无数进步青年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林道静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遭遇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林道静为理想不畏艰险,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展现出了坚贞不屈的精神。余永泽则自私狭隘、保守反动,在人生道路上与林道静渐行渐远,最终他们分道扬镳。卢嘉川等革命志士,睿智果敢,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这些人物形象,命运交织,各具特色,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们为理想,不惜牺牲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至今闪耀光芒。

杨沫与北京文联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缘,是一段相互奔赴、相互成就的佳话。1962年,杨沫调任北京市文联任作协筹委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北京市文联副主席,1989年当选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联这片文学的沃土,作为孕育文学梦想的摇篮,为杨沫提供了成长的养分,成为其创作生涯中重要精神家园。在这里,她与众多怀揣理想的文艺家交流切磋,汲取着丰富的创作灵感,共同探讨文学的真谛,共同为民族的觉醒呐喊助威。北京文联为杨沫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平台和深厚的文化土壤,让她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在这里,她得到了同行的鼓励与支持,收获了宝贵的创作经验。杨沫笔耕不辍,书写时代,用她卓越的文学成就,为北京文联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青春之歌》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激励无数青年投身革命事业。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文联历史画卷中,熠熠生辉。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1995年12月11日凌晨,杨沫历经多重病魔折磨并倔强搏斗后停止了呼吸。“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这句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对杨沫及其作品的深深眷恋。杨沫的青春,在文学创作与革命斗争中绽放出了绚烂的光芒。杨沫善于从小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很小的事情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在悲剧的气氛中,让人们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她的作品和她的经历,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青春追忆,更是对后人的激励与鞭策,给当今青年的选择与文艺创作提供诸多的启示。

青春的意义在于不断选择并付诸努力。杨沫的一生和祖国命运、人民福祉休戚相连,坚定信念、执着前行,承担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使命。《青春之歌》把最真挚的革命情感与追求入党的神圣感注入作品,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信仰之歌。它让我们明白,青春不仅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更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一种为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的力量。在当下这个年代,我们更需要崇高理想信仰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更需要再次唱响《青春之歌》豪迈旋律,胸怀家国情怀奋勇向前,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壮丽的时代赞歌,让青春的光芒永远闪耀。

时代卷起的风云际会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章合为时而著,优秀作品要为时代放歌。站在新时代,回望大浪淘沙的年代,杨沫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忠诚无畏的革命战士。她毅然决然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以这段“一生中最有意义、最为光彩”的经历,锤炼造就自己,为其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杨沫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启示艺术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火热的时代现场,才能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创新探索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所在。“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文艺创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坚守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探索新的创作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才能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优秀文艺作品直达人民生活与心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杨沫以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启发艺术工作者要守正创新,用爱书写人民的故事,描绘新时代的壮丽画卷,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点燃希望之光 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使命

关注人性尊严是文学的使命所在。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杨沫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敬畏,保持着探索的精神,不断挑战自我,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性的光辉与美好。她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我们要接过杨沫手中的火炬,走进普通个体的心中,传播好人民声音,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笔触,讲述好人性的故事,才能描绘出新时代壮丽画卷。

点燃希望之光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使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杨沫笔下的林道静、卢嘉川等人物,思想活泼热烈、积极向上,对未来的世界充满热忱,正是在黑暗中发光的萤火,引领着无数青年走向光明,以青春的激情和活力,书写属于时代的华章。它启示我们,只要坚守初心,向上向善,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就能够在伟大的时代创造出不凡的业绩,生命就能绽放绚烂光彩。 

优秀作品都是千锤百炼而成。杨沫从1950年开始酝酿《青春之歌》,源于她脑海中时常浮现十几年前的生活、战友、百姓。1951年9月,杨沫开始动笔写作,小说初名为《千锤百炼》,后改为《烧不尽的野火》,经过六七次重写修改,1958年出版时定名为《青春之歌》。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烈士们的奉献精神支撑杨沫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她说:“我相信,我那些年纪轻轻就为革命献了身的同志,会支持我写,鼓舞我写。他们那么深挚地活在我的心里。为了他们,我愿用泪水做墨水,在白纸上滴滴地印上他们鲜红的血渍……”《青春之歌》的写作与反复修改,是杨沫反复磨砺心性、体悟人生、锻炼精神、升华信仰的奋进历程。

青春与信仰是不容老去的心灵丰碑。杨沫带有鲜明自传体性质的生动书写,是新中国几代青年人的共同记忆,青春之歌今天依然激荡、拷问着中国人的灵魂。如果一个人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为生命、为梦想、为志向而奋斗,人生无时无刻不是青春。倘若只为一己私利、贪婪无度、蝇营狗苟、瞒上欺下、惰怠躺平,人生犹如行尸走肉青春不在。鲁迅先生曾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脊梁。”中国脊梁是青春最美的风景,家国情怀是青春最动听的旋律。

愿青春之歌,唱响中国。愿华夏大地,青春常驻。

文/马新明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古都|寻踪作家杨沫与北京的文艺精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1
音乐剧《青春之歌》公演定档 以青春之名谱写乐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8
音乐剧《青春之歌》公演定档 与当代青年来一场对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31
歌剧《青春之歌》剧组走进中国人民大学 本月底将重返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1
杨沫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音乐剧《青春之歌》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4
观演|《青春之歌》唱启“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8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青春之歌》首演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23”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8
知名学者卫建民做客“新·悦”读书,深入解读杨沫《青春之歌》
昌平文联 2023-04-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