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细微之处
中国青年报 2024-05-22 11:00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政协近日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协商议政。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妇联主席刘文萍和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席王芳在题为《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呵护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言中指出,要坚持全员育人,加强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和指导学生寻求帮助的能力。

据相关资料,2021年,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中小学要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各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

但从现实看,我国部分中小学仍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部分学校在班主任、任课学科教师的培训中,并没有把心理教育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走过场、浮于形式的问题。

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从源头上治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如学校不规范办学,没有坚持五育并举,崇尚知识教育、挤占美育、劳育、体育课时与学生的课间时间,片面强调升学率等等,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将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并详细列出12项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这被称为“12个严禁”。落实这12个严禁,就是遏制基础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好的教育环境。

第二,是对于已经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干预,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教育、卫生健康、网信、公安等部门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网上网下监测预警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险行为,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这就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救助、治疗。防止学生心理问题加重,出现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等极端行为。

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前哨站”,就是学校和家庭。而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也不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需要学校进行指导。客观上说,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和专任教师,虽然都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但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不一定具有关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适当疏导的能力。有一些班主任、专任教师还把学生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对本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说教,非但没有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加剧了学生的认知问题以及情绪问题。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让教师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言行举止,在管理与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特质,帮助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教育部部署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
教育部网站 2024-05-13
教育部部署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
教育部 2024-05-13
校园心理健康,需要过五关
半月谈 2024-04-29
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教育部要求每学年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
法治日报 2024-01-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