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个人碳帐户”横空出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9 15:00

近期,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个人碳账户,用户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等减碳行为,可以转换为碳减排量或绿色积分,享受兑换礼品、消费折扣、信贷优惠等权益。专家表示,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将金融服务与用户的碳减排行为衔接,可增强用户与银行间的黏性,也有利于银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中国证券报11月19日)。

什么是“个人碳账户”?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业内人士表示,建立“个人碳账户”就是将个人日常的减碳行为转换为“碳账户”积分,从而对个人绿色消费、减碳排放行为形成正向激励,提高全民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引导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 

“碳账户”是界定个人和企业的低碳贡献、减碳责任和碳排放权边界的数据治理工具,可以有效测度和监测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和排放量。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此前,碳减排大都在企业层面进行,但今年以来,各地纷纷推出的“个人碳账户”,让“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

目前国内设立的“个人碳账户”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企业主导或以企业为主体,此类以电商平台为主,比如阿里的“88碳账户”;二是政府主导或以政府为主体,比如“广东碳普惠”“碳惠天府”“西宁碳积分” “武汉碳宝包”等;三是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比如深圳市政府与腾讯公司联合推出的“低碳星球”。

当前,设立“个人碳账户”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譬如,个人乘坐公交、骑自行车、废弃物回收等绿色生活数据,通过“碳账户”可以碳积分赋值形成碳资产,再通过应用场景进行碳积分价值变现,进而激励个人低碳生活消费。个人碳账户不仅可以有效影响个人行为,也可以倒逼企业减少生产高碳商品。用户可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并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互联互通,形成持久、普遍的绿色生活方式,以碳为核心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规范。

个人碳账户的建立最终的目的是使用。如个人征信一样,居民个人碳账户的核算标准是碳普惠和碳交易的基础。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核算标准,为碳资产评价和交易打下基础。一方面,要扩面提升,丰富场景应用。围绕居民的吃住行,在绿色支付、垃圾回收碳减排应用的基础上,完善绿色出行碳减排核算,同时探索用水、用电、用气的个人碳积分核算办法与路径,不断丰富居民个人碳账户的场景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参与,探索碳交易。对个人碳账户的碳积分进行收储,形成碳资产包,既可以作为融资抵押,也可以用于碳排放交易能,促进个人碳账户的深入推进。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升级来实现的,我国人口众多,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将凝聚起强大的社会节能减排力量,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要让“个人碳账户”行稳致远,卓有成效,一方面,要加快制定“碳账户资产”变现、交易的市场机制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优惠政策等,提升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标准、技术等,科学准确计量个人碳减排的核算。今后在加快迈向“双碳”战略目标的同时,应采取进一步措施,完善与个人碳账户相关的制度安排,鼓励社会公众更多参与碳减排行动,进而加快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碳普惠体系。

文/吴学安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腾讯推出数字碳中和可信计算平台“碳BASE”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3
消费侧碳减排大有可为
经济日报 2023-08-26
促进消费端碳减排,“碳普惠”机制正加速形成
​第一财经 2023-08-06
碳普惠让生活更“绿”
经济日报 2023-05-27
打破碳账户数据“孤岛”
经济日报 2022-12-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