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让博物馆的力量烛照未来
新华社 2024-05-18 09:00

一器一典管窥古韵,方寸之间尽览千年——这是博物馆的传统魅力,而今,它焕发出新的光彩。

博物馆,越来越“鲜活”了。

一支故宫口红,描绘华美隽永的东方色彩;一枚敦煌书签,定格浪漫奇绝的文明姿态;一副VR眼镜,带你穿越时间长河,体验“手可摘星辰”……奇思妙想的文化创意、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一步步打破时空局限,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美好交汇。

从敦煌到殷墟,再到三星堆,一批博物馆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顶流”。深入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之美走出高冷的展柜、走进火热的生活。

博物馆,越来越“好懂”了。

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小青莲”志愿者在讲解服务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在湖南博物院,“馆校美育”课程教孩子们解析美、创造美……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博物馆是存史启智的平台,以历史与文化涵养公民精神,凝聚起强大、深厚的社会奋进力量。

博物馆,越来越“出圈”了。

不久前,曾侯乙铜鉴缶等一批珍贵文物亮相美国旧金山,青铜时代艺术瑰宝引海外惊叹;未来“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则将亮相湖南,以东西方的历史对话述说文明的共情交融……近年来,博物馆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明的交响,总能唤起真切的共鸣。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多元文明的互鉴中,博物馆成为桥梁和纽带。走出国门向海外展示的华夏瑰宝,承载的是中国的开放、包容与自信,以及与不同文明交流、共生的诚意与决心。

一个珍视文明的民族,才能筑牢根脉;一个敬畏历史的国家,才能走向未来。博物馆的力量润物无声,烛照前程。参观博物馆是寻根和启迪,不忘民族之来路;建设博物馆是保护与传播,继承文明之辉煌。

文/新华社记者 谭剑 袁汝婷

图源/新华社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今日社评 | 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功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功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北青快评 | 让“去博物馆打卡”成为生活常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7
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光明日报 2024-05-17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博物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