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文学|为了它,七旬著名作家“用一生做准备” 刘庆邦最新长篇小说《花灯调》面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0 09:00

近日,刘庆邦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力作《花灯调》,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作者从夏写到秋,从秋写到冬,又从冬天差不多写到来年的立春,终于将这近三十万字的作品呈现出来。这是种田百姓生存状况的深度还原,也是人民公仆勤恳敬业的真实写照。该书在出版前就先后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重视。

七旬著名作家刘庆邦蓄积一生力量创作的长篇力作

刘庆邦是我国当代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享有“短篇王”的美誉,很多作品被译介到海外,且荣获国内外诸多重要文学奖项。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还曾获得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备受关注。

在文学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刘庆邦也是一个经历过极度贫困、对饥饿有着深切记忆的人。出生于1951年河南农村的他,在幼年、少年时期饱受饥饿的困扰,吃过从水里捞出来的杂草,啃过榆树皮、柿树皮、煳坷垃。正因如此,他对脱贫攻坚和消除贫困才有着格外的期待,深知其成果的来之不易,以文学之笔将其记录下来并予以传播的想法在他心里潜滋暗长。

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创作条件等要素都齐备的情况下,刘庆邦终于在2020年春天的一次采风活动中做好了小说人物上的准备,《花灯调》的创作由此开始。在70岁的高龄投入这样长篇小说的创作,刘庆邦不仅付出了脑力、体力的代价,也情不自禁地投入了丰沛的情感,写作时他常常会被书中的人物故事感动得泪眼婆娑,即便自己感染新冠,在发烧、头疼、嗓子疼的情况下也依然笔耕不辍。

作品原名《泪为谁流》,说的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的自况。这泪水为千千万万曾在贫穷困顿中挣扎的同胞而流,为同样数量庞大的一心想改变农村、农民贫困落后现状的好干部而流,为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成绩而流,为国家心系每一处、每一人而流,为生是华夏人的自豪感而流……

天鹅女书记的播火记,丑小鸭乡村的变形记

《花灯调》聚焦贵州偏远山区的贫困村落——高远村,这里是“高原孤岛”般的存在,百姓过着“刀耕火种”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落后状态年复一年。在地理条件恶劣、村民文化水平低下等自然跟人文双重短板的情况下,高远村接受了来自城里“白天鹅”的“魔法”,在她的感染带动下播下希望的火种,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小说的人物原型在三山夹两沟的深山老林,她手脚并用爬上山间小路,用这样的方式走访大山里的村民,带领村干部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高海拔的绝壁上修建村组公路62.7公里以及水库、水厂、山塘等基础设施,实现了高压电、自来水、网络的正常使用。彻底改变了村里“人背马驮、靠天吃饭、望天喝水”的历史。她用7年多的时间,2700个日夜的坚守,与父老乡亲同心协力,换来了面貌一新的乡村,也因此收获了百姓的信赖爱戴和大大小小的荣誉奖项……

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向家明本已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工作、美满幸福的家庭、富足安定的生活。在检察院跟高远村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她走在田间地头、攀在悬崖峭壁,宿在简陋屋舍,在泥泞跟严峻中拓荒,在沟壑跟淤堵中楫水。从“走新路”到“闯新路”再到“致富路”,她的真心、良心、责任心付诸实际行动,让人民放心、舒心、开心,与广大村民齐心协力,共同书写了高远村这个丑小鸭乡村的华丽“变形记”。

拒绝焦虑和摆烂,像她一样成为在大风中屹立不倒的人

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困难和不如意,有人陷入迷茫和彷徨,有人开始趋向得过且过,也不乏有人选择“躺平”“摆烂”,但无论停滞、逃避还是短暂的松弛、欢愉,都不能带人走出泥淖。只有那些心怀梦想、全情投入、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勇敢地直面并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实现真正的个人成长,找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活成了更好的自己,也收获了持续的幸福感。

《花灯调》中以向家明为代表的中年人、任欢欢代表的青年人等,为人们提供了阳光有力的参照。向家明在驻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学生的教育问题。家庭条件有限或者家长身体条件不好,导致很多适龄孩子都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向家明在征集村干部的意见后,向上级领导请求支援,建校舍、请老师、招学生,教育脱贫慢慢步入正轨。这让很多过去在家里煮饭做菜的孩子有条件踏踏实实地坐在课堂读书认字,校正了他们的言行,也完善了他们的性格,让他们能以更加阳光积极的姿态生活、成长。

年轻的任欢欢也同样值得敬佩。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到高远村时在环境跟心理上都很不适应。后来希望留在乡村继续为孩子发光发热的规划与男友相左,导致二人不欢而散。年轻的她为了心中的梦想、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很多的牺牲,做出了很多的贡献,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张桂梅。

理想亲密关系,不失人间烟火气又彼此成就

女主人公向家明作为人过中年的成功女性,无论在工作还是家庭生活中都独立、有性格,与丈夫郝思清的日常也不乏锅碗瓢盆的磕碰,但两人间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欣赏、灵魂深处的懂得与支持,展示了理想亲密关系的模样。

向家明选择担任扶贫干部的时候,丈夫郝思清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生活上,经常电话询问妻子情况,一次次开车走崎岖山路给她送去营养食品,自己的父母已经过世,便像照顾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岳父母,他的付出在赢得岳父母、向家姐妹的认可与尊敬的同时,也深深打动着妻子。在工作上,帮助妻子理性观察、分析问题、出谋划策,甚至亲自上阵帮助协调,而在看到村里存在的问题时又及时指出并提出宝贵建议,帮助妻子从实际出发,帮助高远村同时实现经济和精神上的脱贫……他是相濡以沫的丈夫,也是一位并肩作战的战友,还是困难阻碍面前敢于直言的诤友。

他为她想得周到,是因为他爱她,而她自然也爱着他……所有恰切的“给予”源于深切的懂得与爱。向家明也是一位称职、优秀、负责任的伴侣,懂得感恩,并能及时、智慧地在丈夫失落的时刻给予耐心的陪伴、开导……向家明与郝思清,让人们看到了一对中年夫妻平淡却又幸福的日常,是向往爱情和生活,是理想的亲密关系。

生动的漫画式人物,也可能是你们村的某人

作品中的村民形象都极具代表性:外出打工的青年兴高采烈地带女朋友回村,女方嫌弃家里、村里极度贫困的现状,宁愿抛下刚生的孩子远走他乡。这样的事例无论是在短视频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屡见不鲜,人们习惯说女方物质、现实、自私,对待感情不认真。但总有现实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如果生活条件足够满足对方的要求也就不会接连大范围出现这种情况,这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之一种。

王安新的爸爸因盗窃罪进了监狱,让她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小女孩不仅没有学上,还在小小年纪家徒四壁的情况下照顾奶奶、祖奶奶,这也就造成了越穷越上不起学、越没有办法改变命运的恶性循环,因为留不住外来的媳妇不是个例,这样的孩子也就不在少数。

整天得过且过、不修边幅的齐天星不思进取,是村子里极不配合的落后村民代表,充分展现了思想上的贫困。对于这种人,一味简单地给予、帮助,只会让他们养成好吃懒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永远不会自己主动争取幸福生活,只能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深入说服、教育和感召,才能使其真正彻底改变……这是向家明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她逐个攻克。

但也有一些令人宽慰的存在:秦嫂羞涩、拘谨、朴实、热情,给来家里调查情况的干部煮鸡蛋、炒腊肉;周志刚是一个踏实肯干、敢说敢做、愿意为人民服务和牺牲的退伍军人;刘丽是一个关心教育、认真负责的好干部……这为向家明排除障碍提供了精神上的极大支持。

生动多元的人物组成了《花灯调》多彩的人物长廊,也让我们感觉身在其中,由此故事也更显得真实、亲切、动人。

以文学形式再现遵义革命历史,燃动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遵义,是革命老区,是红色圣地。在历史上,红军于千钧一发之际成功召开遵义会议,果断采取转战行动,及时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红军完成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花灯调》故事的发生地高远村正是遵义的一部分,这里的村民曾给过红军帮助支持,当地流传着不少感人的佳话。但多年之后,这里依然贫困如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要让英雄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由此,一段“白天鹅书记”的下乡“历险记”、“丑小鸭乡村”的蜕变传奇徐徐拉开帷幕。

作品中的主人公向家明、地处遵义地区的高远村,都是带有象征性的“点”,他们的奋斗彰显着普通人的现代理想光辉,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是对革命英雄遗志、红色基因的现代传承。《花灯调》无形中以文学形式再现遵义革命历史,燃动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本书是作者做了是饥饿的准备,生活的准备,人生的准备,生命的准备。他感叹:“我准备了大半辈子,酝酿了几十年,终于把这本书写了出来。”在此基础上,这本书也可以成为村民的营养、干部的营养、村落的营养,或可成为国家精神的营养。

作者简介:

刘庆邦,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黑白男女》《家长》《女工绘》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到处有道》等。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和《哑炮》分别获第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获第四届北京市政府奖。长篇小说中,《遍地月光》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红煤》获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黑白男女》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家长》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等国文字,出版有六部外文作品集。

内容简介:

《花灯调》是著名作家刘庆邦的长篇新作,呈现了一段“白天鹅书记”的下乡“探险”历程、“丑小鸭乡村”的蜕变传奇。

她已经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工作、美满幸福的家庭、富足安定的生活。在检察院跟高远村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她走在田间地头、攀在悬崖峭壁,宿在简陋屋舍,在泥泞跟严峻中拓荒,在沟壑跟淤堵中楫水。从“走新路”到“闯新路”再到“致富路”,她的真心、良心、责任心付诸实际行动,让人民放心、舒心、开心,与广大村民齐心协力,共同书写了高远村这个丑小鸭乡村的华丽“变形记”。

它是“高原孤岛”般的存在,“刀耕火种”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高远村在地理条件恶劣、村民文化水平低下等自然跟人文双重短板的情况下,接受了来自城里“白天鹅”的“魔法”,在她的感染带动下播下希望的火种,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相关阅读
人物|刘庆邦:从刚记事的时候就在为这部书做准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3
人物|刘庆邦:从刚记事的时候就在为这部书做准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3
文学|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最新创作 关于友情的少年成长小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8
活动|第八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2023)揭晓暨长篇小说论坛于海安市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7
出版界的风向标,名作家的“集结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