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了解学情不能仅靠APP成绩分析
中国教育报 2023-11-01 10:11

近日,有媒体称辽宁省大连市某中学的学生家长在使用某APP时发现,需付费488元充值会员,才可使用“全科与单科成绩分布”“成绩变化趋势”等功能。多数人看到这则新闻,第一反应是“不妥”。提供学生考试成绩以及成绩分析,是学校本应提供的服务,APP平台诱导家长额外买单,自然毫无道理。

但对教育教学稍有了解的人自然明白,新闻中的“全科与单科成绩分布”“成绩变化趋势”等数据,并不属于我们惯常理解的基本指标,而是一类超出基本之外、更加个性化的指标数据。在基本功能免费的前提下,这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正是APP等网络平台运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对于这些服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更审慎地对待。

教育APP作为辅助教学和管理的“新工具”,有助于教学管理和相关数据统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算法与数据进行分析,提升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也让成绩报告更为直观,为家长了解孩子学情提供了重要参考。但需要强调的是,便利和高效改变不了教育APP作为工具的辅助地位。教学和管理的主体永远是人,不能让数据反客为主,单纯依赖APP成绩分析报告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结果很可能得不偿失。

教育APP作为新生事物,在高效性和普惠性上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天生的商业属性,也必然带来诸多局限性:很多商家只是把学生和家长作为平台的用户,只关心是否有更多用户长时间停留在产品中,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很多商家不去了解学生及其家长的真实需求,只是一心提高用户黏性。因此,各种五花八门、不厌其细的特色数据服务不断被推出,学生的成绩以不同形式、不同角度、不同标准“纤毫毕现”。这种看似科学的分析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及其家长陷入数据的泥淖,难以自拔。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及其家长抓小放大、顾此失彼,直至迷失自我。

我们也应看到,数据本身天然具有局限性:数据分析过于强调量化和标准化,忽视了学习和成长的个性化特征。家庭背景、教育资源、心理状态、综合素质等许多考试之外的成长因素,难以在量化数据中得到客观体现。分析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无法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很容易产生误判,进而削弱教育评价中应有的人文关怀。换句话说,“唯数据论”的片面评价结果只会加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应试心理,增加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感。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动机可能因此受到负面影响,家长更是难以拿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甚至导致极端的管教行为和角色错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结果,除了尊重数据,更要尊重人性。

因此,家长要履行好自身责任,管教陪伴之余,利用自己在时间、情感和资源上的优势,多花些精力去了解和理解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上的真实需求,做到自己心中有数,不做“甩手掌柜”,不让网络平台成为孩子学习结果的唯一评判者。家长也要多与老师沟通,详细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进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实现家校优势互补,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李志强,系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纪委书记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数字化如何赋能“教”与“学”?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展示这些新办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29
“学渣”爸爸发言引共鸣:教育的意义绝不仅是成绩
半月谈新媒体 2023-11-27
好分数APP充值才能看成绩分析引质疑 教育部门:不允许用学生信息营利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2023-10-28
北青快评|不能以不公开学生成绩为名,把查成绩变为有偿服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1
看作业成绩先买VIP?中青报:岂能因“财”施教
中国青年报 2023-03-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