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廿载飞天 厉兵秣马:神舟十七号发射在即 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南方日报 2023-10-22 09: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19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据此前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称,正在空间站的神舟十六号3名航天员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在他们返回前,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林西强表示,在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连续驻留空间站,通常每年进行2次乘组轮换、1至2次物资补给。

今年10月,恰逢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天20周年,也是中国载人航天首飞20周年。此次神舟十七号腾飞,几个悬念和期待尚待揭晓。

万众期待

哪几位航天员将出征?

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成员尚未对外公布。神舟十六号乘组可谓中国空间站乘组的“完全体”。景海鹏作为行动指挥长,已经执行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一号的载人飞行任务,拥有丰富的航天经验。朱杨柱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主要负责确保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和必要的维修、检查工作。而桂海潮是专注于载荷的专家。作为科学家或有特殊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空间站上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负责有效载荷的管理和操作。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一批全职业组合,在载荷专家的加入下,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进一步加强各类科学实验的推进。

不久前,3名航天员还进行了太空授课,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了交流和互动。时间过得真快,几位航天员即将迎来归家时刻。根据媒体报道,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时将举行特殊的仪式。

按照杨利伟此前的说法,会在已执行过空间站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中选派航天员进行登月任务。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时,杨利伟将在东风着陆场迎接3名航天员返回。

报道称,神舟十七号乘组的主要任务将包括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展平台管理常规工作、航天员保障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重要活动。人数依然为3人。根据原本的飞行计划,“神十六”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还需要在太空中飞行大约20天时间。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神十六”“神十七”乘组共6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会师,之后神舟十六号乘组按计划返回。

究竟是哪3名航天员执行“神十七”任务,仍待本月下旬揭晓。按照惯例,航天员将在出征前一星期抵达东风航天城问天阁,详细名单预计在发射前1天左右公布。

配置优化

此次发射有何新技术?

20年前,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进行了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飞行任务,成为中国首次实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20年来,中国航天人克服无数困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10月19日上午9时,重达40多吨,总高度近60米的船箭组合体在活动发射平台托举之下,缓缓驶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装测试厂房。在船箭组合体进行垂直转运前,发射场系统已完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电测总装,推进剂加注等工作,同时完成了长二F遥十七火箭的测试,火工品安装以及垂直转运前的状态设置等,还完成了待命飞船的总装电测工作等。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队火箭工程师刘力源介绍,相比长二F遥十六火箭,遥十七火箭共有25项技术状态变化,涉及设计改进、流程优化、举一反三等方面。

刘力源表示,元器件国产化替代,软件配置项调整等优化,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发射场操作流程的优化也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工作效率。很多产品在本次任务实现了首次的装箭运输,有效缩减了在发射场的操作项目。

“三垂模式”即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有效提升发射安全性。这样的模式可以保证火箭测试和发射都在垂直状态下进行,让火箭的测试状态和发射状态保持一致,大幅缩短了火箭在发射塔架的时间,提升发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神舟十七号飞船和长二F遥十七火箭的组合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转运就抵达了发射塔架。1999年,第一发长二F火箭走完这段路需要花费数个小时。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这条转运路的变化也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跨越。从1999年执行任务至今,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步,均取得“满分”。

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后,也就标志着火箭正式进入到最后的发射准备阶段。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

自执行长二F遥十二火箭任务起,火箭研制团队如今已进入“发射1发、备份1发”的“滚动备份”发射模式,两发火箭轮流“站岗”。换言之,在长二F遥十七火箭转运完成、蓄势待发的同时,长二F遥十八火箭就已经来到“值班”岗位,一旦应急救援命令发出,可随时实施应急救援发射,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

此次发射后,神舟十七号飞船上的3名航天员将会与神舟十六号的3名航天员进行“太空会师”,再一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的壮举。

放眼未来

中国空间站有何新布局?

10月初,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空间站总体系统主任设计师张峤透露,中国天宫空间站计划将从3个舱段拓展至6个舱段。“未来将建造一个180吨、6个舱段的组合体,”张峤说,天宫目前采用基本的三舱配置,由核心舱“天河”和两个实验舱“问天”和“梦天”组成。天河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的扩展接口正在开发,以便未来承载大型外部有效载荷。

据此前报道,我国的空间站设计使用寿命是10年,如果通过定期检修和维护,在各方面都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具备延寿到15年的能力。张峤此次明确表示,中国太空站的运行寿命将超过15年。“中国空间站将在轨道上运行很长时间,总寿命超过15年,甚至更长。它将继续为人类空间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科研方面,据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介绍,“天宫”已启动超过100个科研项目,其中有65项已执行,48项正在进行,预计很快会举行新一轮方案征集。

此外,在空间天文学领域,我国首个大型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正在研制。根据计划,巡天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后将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可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

文/徐勉 王诗堃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即将回家!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新华社 2024-04-30
聚集 |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镜头里的地球家园
新华社 2024-04-13
我国今年将发射两艘神舟载人飞船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预计4月底返回地面
第一财经 2024-03-02
首次完成舱外维修任务!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02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太空过大年 在龙年春晚献唱
中国新闻网 2024-02-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