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信阳楚国贵族墓出土“中华第一粽”? 专家称只能算粽子雏形
武汉晚报 2023-06-23 16:08

6月21日,河南省有关部门官网以“河南考古发现‘中华第一粽’”为题,发文介绍2015年考古人员在信阳城阳城遗址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中,发现了槲叶粮食包裹,称“粽子从何而来?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千年古墓中找到了更为确切的史证答案”。

记者就此采访多年从事楚文化研究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纪南城考古工作站站长闻磊。闻磊表示,以他的考古经验,到目前为止,湖北地区楚国墓葬尚未出土过粽子;粽子应该出现在汉代及以后的朝代;河南出土的“粽子”,以描述的情况看,最多算是粽子的雏形。

信阳楚国贵族墓葬中的槲叶粮食包裹为圆形,放置在椁室中后室的木案上,每个包裹直径10—15厘米,厚3—5厘米,有40个,破损散落在椁室底部的还有不少。这些包裹都由宽大的植物叶子层层包着,由麻绳或者茎秆捆扎,呈现厚圆饼状。

经过体式显微镜分析:这40包中有39包装的是没有脱壳、没有煮过的稻谷。另外一包装的黍,也叫糜子,是有黏性的大黄米。经科学分析鉴定,圆形包裹外的植物叶子是槲叶。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省宣称考古出土了距今最早的粽子,时间多为北宋或南宋,目前还没有早于北宋的。

河南信阳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粽子”,显然和出土于两宋墓葬中的粽子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用树叶包的没有煮熟的粮食,很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粮食储存方式,后者才是今天人们在端午节期间见到的和吃到过的粽子。

6月22日上午,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中国屈原学会理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文史统筹杨理胜博士,在省博做题为“端午·屈原·楚文化”的讲座。讲座中,他讲到粽子始兴于南朝,南北朝梁宗懔编撰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这与粽子晋代成形说,在时间上已经比较接近了。

杨理胜特别强调,在楚文化的推动下,端午、龙舟、角黍(粽子)、屈原这些文化符号和习俗,历经多个朝代,才逐步结合,最后集中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五胡乱华’,晋室南渡,流落到长江流域的中土人士,举目有山川之异,一如郢都被秦人攻占前后东迁和南迁的楚人,心境与屈原颇有相通之处。由此,纪念屈原的活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隆重。”杨理胜说,《荆楚岁时记》记载,过端午,赛龙舟,裹角黍(粽子),最后都和屈原结合起来了。他们祭祀屈原,寄托着故国故乡之思。

文/万建辉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新知|端午节只能说“安康”?不能说快乐?先来看看古人怎么过端午吧!
科普中国 2024-06-10
端午丨龙舟争渡,粽叶飘香,祝君顺遂安康
诗词天地 2024-06-10
端午丨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4-06-10
古人怎么过端午?粽子有哪些前世今生?一文了解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8
端午将至!吃粽子提上日程,正确打开方式
央视一套 2024-06-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