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9.2分的《众神之地》,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8 20:35

青藏高原上,野牦牛跨越雪山、荒野,来到牧民生活的草原,一次次地冲击家养的牦牛群,成为家牦牛的主人,繁衍后代,留下“血脉”。牧民站在一旁,并不干预,到了冬天,野牦牛会自行离去,迁徙到5000米的荒原——这些野牦牛被视为“山神的家畜”,是神性的象征。纪录片《众神之地》从野牦牛讲起,讲述高原之上人与自然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共四集,总时长210分钟,采用“全华班”拍摄团队,历时4年打造。去年7月在B站播出期间,该片交出了14.3万条弹幕、9922万播放量、豆瓣评分9.2分的成绩。近日,纪录片《众神之地》主创团队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与高校专家教授以及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作幕后经历以及中国纪录片发展洞察。

“粉红色会变成鲜红色吗”

《众神之地》中的“众神”指的是四种动物,“雪山使者”野牦牛、“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森林之王”东北虎。总导演曾海若介绍,从科学的角度讲,它们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大自然的晴雨表,“当你看到一只东北虎时,意味着你看见了生活着五百只梅花鹿和狍子的森林,看见了这一生态下的小型哺乳动物,甚至是植物的种子。”从文明的角度讲,他们都是远古时代曾为图腾的“神兽”,是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桥梁。”曾海若认为,“众神”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当人类在远古时代将动物视作图腾时,人类拥有与自然直接沟通的能力,就如同旧时的农人能预知天气,猎人能嗅出动物的远近,只不过这种努力,在城市生活中已无必要。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也曾是众神的一员。”

谈到创作初衷,曾海若回忆起自己在珠海海边看到的场景,海面上粉红色的中华白海豚一跃而起,可是不远处就是飞驰的船只、繁忙的港口,“我不由为这群海豚担心,粉红色会变成鲜红色吗?”他感叹,“曾经神一样动物在今天的生存非常窘迫,它们的生活并不是像我们在BBC很多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么厉害,即使是大如亚洲象这样的动物,也在不断躲避,有时它们还会与人类产生冲突。”

“过去,保护动物的常态做法是把人类搬离,把自然让给动物,但现在许多动物已经无法脱离人类的生存环境独立生存。”哔哩哔哩纪录片高级顾问张力举例,“比如白海豚,它生活的区域就是我们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广西一带沿海,这里也是渔业最发达的地方,甚至还与港珠澳大桥有联系,你怎么规避呢,让不开。”野牦牛也是一样,野牦牛和家牦牛的边界难以分割,它们甚至会把家牦牛“拐走”,“这种交叉怎么靠物理划线区分?”还有亚洲象,“众神之地”摄制组曾经长时间跟拍一个亚洲象群体,“它们以前吃灌木现在直接进农田吃玉米,玉米已经成了它们的主粮。”

“你的关注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范宗钗对于纪录片中记录人类活动与动物生存之间的矛盾深有感触。“第一集中小野牦牛被拉着卖了,最后挣扎着死在车上,一般人看完掉眼泪,你会思考,它作为野牦牛,或者说杂交的牦牛,它应该是在大自然中自由生存繁衍生息的。但作为动物最高级的人类自身也要生存发展,这里面就存在矛盾,这个矛盾最后要用小牦牛的挣扎死亡结束,对我触动太大了。”

《众神之地》执行导演张可哲在武汉大学回忆起那天的拍摄经过:“那天拍完之后,大家都很沉默。智达卖牛后,别人给了他一堆钱,他也没数,就一直蹲在那里。因为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卖牛的时候经历了死亡,我们和他们在那一刻达到了共鸣——没有人能逃离得了命运。我们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也是希望大家能关注到,在远方能有这样一群人和动物,这种关注有可能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拍摄这段情节的执行导演张可哲在武汉大学分享了那天的拍摄经过:“那天拍完之后,大家都很沉默。智达卖牛后,人家给了他一堆钱,他也没数,就一直蹲在那里。他在第一次在卖牛的时候经历了死亡——没有人能逃离得了命运。我们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也是希望大家能关注到,远方有这样一群人和动物,你的关注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张可哲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在高原跟踪拍摄野牦牛。他的镜头也记录下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牧民为小野牦牛求奶的故事。他说,“野保站的故事是整个片子里最美好、最动人的故事。他们是我们走遍了青藏高原后,觉得最至纯至善的人,他们不管对待动物还是对待人都是一样的亲近。”

《众神之地》很客观的展现了人与动物的现实互动,其中有冲突也有共处。张力介绍,在北海,人们会协助迷途的白海豚返回到海洋,以前打渔的渔民慢慢变成保护的人。另一方面,人们也有组织的在白海豚的生活范围外设立观赏区,把保护变成了合理利用。在高原,一些牧民干脆利用野牦牛基因来继续改良家牦牛的品种。“既然阻止不了野牦牛对家牦牛的侵扰,那就顺应吧。”

他同时回顾了过去这部纪录片面对的疑问:为什么这些大动物生存的地域往往和我们少数民族生活区域重合?张力认为这正是《众神之地》关注的落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纪录片,是与社会性、人文性和人类学结合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相通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五一假期,B站3000多部纪录片免费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1
《中国海南·雨林秘境》: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故事,更是人与自然的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7
《狗神》的“生成”:吕克·贝松的反俄狄浦斯
黑择明 2023-12-26
胡歌刘涛陈龙给海豚拍“身份证”?《一路前行》探索海洋的奥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7
在西方文艺中“遇见”众神
北京晚报 2023-08-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