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信仰之光与追光者:电影《望道》的明线与暗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0 09:45

最近上映的电影《望道》,生动刻画了二十世纪前期,陈望道先生和“望道们”身处乱世而执着信仰、秉承热爱谋救国图强的热血群像。它不仅是陈望道一个人追望救国救民之真理大道的传记,更是一个年代一群人在风雨如晦的暗夜中发光、追光的缩影。

明线:“共产之光”与“学生之光”

电影有两条明线:“共产之光”与“学生之光”。陈望道是中国第一个完成《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一职达 25 年。

“共产之光”即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成为中国共产主义早期传播的思想纲领。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词句推敲的过程,陈望道更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共产主义思想学习与理解的不断深化。一对对词语:绅士与贫民、富人与穷人,最后他脑海迸出“有产者”与“无产者”这一对应词语,是他思想之泉的高度喷发,《共产党宣言》为星星之火,燎起广大有志之士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之原。

“学生之光”即陈望道作为老师传道授业、好学力行,影响了大批学生投身信仰——做真相的报道者、真理的捍卫者、黑暗的追光者,其所任教的复旦大学成为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他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掀起“一师风潮”,为保护学生辞去教职;而后到复旦任教,在蒋介石发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勇敢保护学生;抗战中复旦迁立重庆北碚后,他任教中文系和新闻系,创办了当时中国高校的第一座新闻馆——复旦新闻馆,保护并带领学生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报道真实新闻,培养出一大批革命青年。

这两条线索的共同点,都在于“影响”二字,那是光的传播,与追光者对光的追逐。望道,追望大道,是陈望道的选择,也是因他而起,受他影响的一群人的选择。

暗线:“同道者分道”与“闻道者同道”

该片史料部分非常扎实,每个角色都有名字介绍,用字幕交代其人生轨迹。这就巧妙地形成了两条暗线:“同道者分道”与“闻道者同道”。

“同道者分道”,讲的是一同编辑《新青年》的陈独秀、李汉俊、戴季陶等人,后来与陈望道分道扬镳:有的归隐乡村,有的浴血牺牲,有的彻底转向。陈望道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后,与前述三人有张合影,为后续剧情埋下了伏笔。当时,进步青年施存统、俞秀松、宣中华在感叹“望道太厉害了,我们不配直呼其名”时,也畅谈各自理想:施存统赴日本求学,俞秀松赴苏俄求学,宣中华留在国内做实事,他们也都在追光的路上燃尽了生命。

时光跳转至抗战期间的重庆,戴季陶找陈望道告之办新闻馆是死路,其因为翻译《共产党宣言》一直位列国民党“黑名单”,而当年办《新青年》的同仁多己故去,劝其好好活着。陈望道回复,道不同不相为谋,汝之甘贻,彼之砒霜,自己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

“闻道者同道”,一方面是追光者已成为光本身。

当年的进步女学生蔡慕晖、林茵,进步工人代表杨阿龙及其子杨逢林等,有的陪伴了陈望道一生,有的投身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的领导工人运动英勇就义,有的继承父辈遗志在战火中壮烈牺牲……

对于陈望道的一生而言,翻译《共产党宣言》固然是高潮,而他一次次带领万千追光者为信仰奋斗的永不平息的浪潮,更是他影响力感召力的大江大潮。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蔡慕晖之子陈振新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介绍,蔡慕晖曾在《我的恋爱观》一文中说:在学生时代就已潜意识地恋爱着一个自己很崇拜的人。电影里一个个甜蜜细节,不失真实地还原着那份“崇拜”:陈望道在讲台上授课,站在最后一排的蔡慕晖眼睛闪着星星、用力鼓掌;专程到上海《新青年》编辑部,向陈望道求助留学并邀请他喝咖啡,只是时势急速变化,这杯咖啡直至蔡慕晖去留学都还没喝上;晚上秘密为工人授课,突遇巡捕来查,他们机智地换成婚礼,镜头扫过时,二人站在“囍”字前面,巧妙暗示着未来的喜结连理……

陈望道和蔡慕晖这份爱情的高级和浪漫,不单体现在相濡以沫的小细节里,更在于妻子对丈夫理念的坚持。陈望道生命垂危之际,医院没有救命药盘尼西林,蔡慕晖不得已找戴季陶寻求帮助,条件是需要翻译三份材料。她拒绝翻译其中歪曲皖南事变事实的文件,戴季陶以陈望道的性命相要挟,最终她选择了不同流合污,而放弃了救命的药。多么痛苦的选择!雨中,她大声痛哭,在两难之间,她需要亲手放开,让丈夫远去。这份选择的背后,是她坚信她守护的那个人绝不会要一份苟且。因为,蔡慕晖不仅仅是陈望道的妻子,更是他的战友。

“闻道者同道”的另一方面是,光有了传承的力量。

杨阿龙作为一名印刷工人,以陈望道是自己的老师为荣。他帮助印刷《共产党宣言》的经历,成为他人生共产主义思想的起点和人生故事的转折点。遗憾的是,当北伐军刀口转向发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已成为工人运动领导人物的杨阿龙成为牺牲者。行刑那天,上海大雨滂沱,他恳求缓几天,让他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不知道妻子林茵已为他诞下一子,正在门外痛哭。只是,交换条件是退出共产党,他誓死不从,最后英勇就义。

这也是一份两难之选,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杨阿龙和蔡慕晖果断选择了舍生取义。

多年后,复旦新闻馆学生杨逢林受党组织安排为陈望道报信,又在枪林弹雨里拍下政协会议被破坏的照片,以作为真实新闻报道素材。这,呈现出少年难得的大英勇。最后,杨逢林在去延安前,把杨阿龙生前一直带在身边的那本《共产党宣言》送给陈望道,谜底才揭晓:原来这个满腔热血的少年,正在当年行刑雨里大哭的婴孩。

共产主义精神传承了下来,杨阿龙的力量也传承了下来。在革命中父亲倒下了,儿子替父亲站了起来,并且站得比父亲更挺拔。正是这一代代人,把陈望道的精神与信念传出去、传下去。

文/鲁学飞

来源/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望道》严谨还原历史里程碑时刻 专家赞:一部“留得下”的作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30
《望道》中探知“真理的味道”
中国青年报 2023-03-28
守望信仰大道 电影《望道》全国公映
新华社 2023-03-28
将《望道》拍出文献片的感觉 侯咏: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7
《望道》重回陈望道故乡义乌 刘烨:陈望道是一个洒脱的大侠式人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