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公共服务能否借鉴“付费自习室”做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6 07:40

说起上自习,大家都不陌生,大学生们可以去教室、图书馆,但是对一些上班族或者已经毕业的备考族来说,想要找到一处安静的学习空间,就没那么容易了。近年来,一种名为“付费自习室”的学习空间悄然兴起。据央视报道,目前全国有付费自习室相关机构3600余家,不仅在大中城市,在一些县城也有分布。不同城市,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服务,平均费用每天从10元至100元不等。

从费用来看,“付费自习室”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即便最便宜的一天10元,一个爱好学习的人,坚持每天都去,一个月下来也要300元。倘若选择一天一百,一个月下来两三千元,再叠加其他学习费用,如此学习还是挺“昂贵”的。

知识对人和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社会,也早成共识。这是“付费自习室”出现的时代背景。而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需要一定氛围和条件。大学生学习,可以去教室和图书馆,但成年人学习呢?诚然,很多人家有书房,自家有书房当然好,可如果有一个“付费自习室”那样的环境,对于学习的持续性、有效性、深入性,也应当大有裨益。

这就是潮流,这就是痛点。不少人表示,“付费自习室”比图书馆营业时间更长、比咖啡店更安静、比家里更有学习氛围,只要尝试过就还愿意再来。这就是“付费自习室”的优势所在。当然,“付费自习室”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满足了什么样的需求,还取决于以什么的方式和什么样的价格满足需求。从良好愿望出发,还是希望“付费自习室”能够考虑社会接受度,不要把学习搞成一件高不可攀的事。

更值得思考的是,公共服务能否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做出一些改进?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书香城市的目标,从硬件和软件上加大投入,以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化、高质量的终身学习需求。很多城市不仅建起了高大上的图书馆,而且大量布点了近在身旁的城市书房。

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城市书房,其实都有“自习室”的味道,但在服务供给上,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在营业时间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脱节,对于上班族来说,往往是“你上班他上班,你休息他休息”,需要延长时间和错位上班。另一方面,在条件支撑上,更多提供的是一种普惠性服务,从“有”到“优”,尤其是硬件保障和私密空间供给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判断一座城市的书香氛围,不能仅仅看图书馆有多豪华、城市书房有多少,更要看有多少人愿意去,而且是真正学习而不只是打卡。

这涉及对公共服务的理解问题。有人或许认为,公共服务是普惠性质的,“普”既是普遍,也是普通,没有必要弄得太好。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日益增长的,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什么不以发展的眼光尽量去做好呢?学习不是其他,深度学习更是时代稀缺,尽量提供好一点的条件,实在情理之中。而且,已经花重金把图书馆和城市书房建起来了,为什么不能“好上加好”,发挥更大效用?

公共服务能否借鉴“付费自习室”?尤其是图书馆和城市书房,能否得到一点启示?倒不是说公共服务一定要完全照抄“付费自习室”,而是希望公共服务能看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追求物尽“其用”,而不只是满足于“其有”。

文/乔杉

图源/新华社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付费自习室魅力何在
经济日报 2023-12-18
小镇青年“充电潮”推热县城共享自习室
中国青年报 2022-10-28
“内卷”下的商机:历经三年“春”与“冬” 2022付费自习室盈利了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2-10-12
付费自习室“沉”到县城?中国年轻人热衷“花钱买自觉”
中国新闻网 2022-09-29
付费自习室全国开花 “新鲜劲儿”过后何去何从
中国青年报 2021-08-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