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高温天北京连续出现热射病患者 有七旬老人足不出屋发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8-05 13:09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连续收治中暑病人,其中两名患者达到中暑最严重阶段——热射病。经过全力抢救,一名患者已经苏醒,另一名则仍未脱离危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全国多地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近几日,北京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5摄氏度左右,市气象台8月5日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提示相对湿度较大,体感闷热,注意防范。

环卫工人抽倒在医院门口

56岁的王师傅是一名环卫工人,负责展览路街道的环境卫生。这周他的工作时间集中在5时到11时、14时至16时。

3日8时许,正骑着小黄车的王师傅来到人民医院北门附近时慢慢停下来,几分钟后出现站立不稳,并突然向左侧倒下,“挂”在防护栏上全身抽搐起来。

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董桂英恰巧路过,急步跑去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当时他的呼吸、心跳都有,意识丧失,皮肤温度非常高,我用手去触摸他,是一种灼烧的感觉。”借多年的救治经验,董桂英第一时间判断——他中暑了。医生立即拨打抢救室电话,同时解开他的衣扣,用手中的冰镇矿泉水放在颈部大动脉上降温。

接到电话,急诊科抢救区护士长王秋带着值班医生和3名护士,立即赶往出事地点。几人合力将“大个头”昏迷不醒的王师傅抬上平车,奔向急诊。此时,王师傅的体温显示42摄氏度,呼吸快,心跳达每分钟130次。

快速降温是与热射病抢时间至关重要的治疗措施,若能在半小时内让患者核心温度降至40摄氏度以下,同时补液纠正电解质,可以尽量避免对大脑神经的损害,大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和预后效果。该患者在处理一个小时后,体温即降至39.摄氏度,随后体温继续下降。

经过8个小时急救,王师傅清醒了,体温降至37.5℃。48小时后,他恢复如常,出院回家了。对在医院门口晕倒前后的过程,他“失忆”了。他的同事和家人都感到庆幸,“幸好在医院附近发病,得以第一时间发现和救治。如果病情耽误了,想想都后怕。”

七旬老人足不出屋也发病

4日0时许,一辆急救车疾驰至人民医院,一位74岁老人被推进急诊。

此时老人已毫无意识,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按压眼眶毫无反应(压眶反射),体温40.5摄氏度,少汗,血压高,脉搏每分钟170次,双侧小腿以下皮肤出现花斑,手脚冰凉。

老人患高血压、高血脂多年,即使炎夏也从来不用空调,日常还会在短袖外加个夹层马甲。这次出现异常情况已有三天,原本生活能够自理老人出现了乏力、倦怠、焦虑烦躁、不爱说话、不想吃饭、爱睡觉等表现。两天前出现尿便失禁、叫不醒的情况,老伴儿才发现不对。

进一步检查发现,老人出现横纹肌溶解、肝脏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等脏器功能衰竭。“经过一晚的救治,虽然体温有所下降,但患者中暑时间过长,已经出现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余剑波说,患者已转至重症监护病房,并采取血液净化等手段继续救治。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目前老人苏醒了,但病情仍旧危重。

专家提示:

热射病不是室外“专利”

人民医院的专家介绍,热射病通常容易发生在夏季高温并伴有高湿的天气。因为在高温情况下,人体主要依靠出汗和水分蒸发散热,而高湿状态下,热量不能及时散出。

常年在户外干体力活的王师傅属于劳力型热射病。专家提示:对于体力劳动者,要关注天气预报,遇到高温高湿天气,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呆在户外。环卫等特殊工种在做好户外防护的同时要及时补水,一旦出现发热、头晕、恶心、呼吸心跳加快等不适症状时,要暂停工作,到阴凉处休息。如症状不见好转并加重,要及时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公众常有误区,认为在室内不会发生热射病。其实有一类非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孕妇、老年体弱者。这类人群因中枢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或减退,致使散热功能障碍,皮肤往往干热无汗。高温天儿里,室内闷热、通风不足,仅凭电扇难以到达降温效果,加之老人多伴有数种基础病。因此,在临床上,老年人中暑的并不少见。

专家建议:炎热高湿天气可适当开空调,温度设定在26摄氏度上下,同时可调至除湿功能增加舒适度,并避开老人卧室,不要直吹。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关于中暑和热射病 北大人民医院医生为您把事儿说清楚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6
多地最高温突破历史极值!今年夏天为何这么热?专家解读
光明日报 2024-06-16
高温下,这份热射病“预防指南”请收好!
新华社 2024-06-14
陈奕迅中暑休克晕倒!高温的危险很多人不知道,这份中暑应对指南快掌握!
科普中国 2024-06-13
多地开启“高温”模式,警惕“高温病” 医生支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