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又到了一年里“家味儿”最浓的时候。《天天副刊》专栏版在一个220人的读者微信群里,发布了小小一则征文,十天中就收到了百余篇投稿,“家的味道”于是在至情至性的词句间升腾。
由于版面有限,这里仅撷取了其中五篇来稿,更多“美味”,会陆续见于北京青年报客户端的人文频道。
岁月洪流间,总有一缕家的味道让我们平静。一箪食,一瓢饮,处处氤氲着亲情眷恋。此生至爱的家,用多少文字书写都不够。佳节将近,祝每一个回家的人幸福。
寻味过年时
文/张新文
过年,岁月褶皱里的一场盛欢,记忆深处的一抹浓香。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街头巷尾,乡野村舍,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宛如一汪星火,点亮了寒冬的寂寥,为狂欢梳妆打扮。红彤彤的春联,宛如龙飞凤舞的诗行,书写着对来年的美好祈愿,想当年,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亲买了红纸把我从暖被窝里叫醒,让我去找胡先生写门对子。那时候雪很大,到处是冰天雪地,胡先生身材高大,肥胖,他教我们的语文,他的毛笔字属于正楷,丰满、遒劲有力,只是每年几乎依旧是那几幅字“春风杨柳万千,六亿神州尽舜尧”“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父亲不识字,说他小时候找不到写对联的人,就买瓶墨汁,把墨汁涂抹在碗底上,倒过来印在红纸上,所以人们看到的都只是自上而下的圈圈。大过年的,本应高兴的事,每每听到父亲说这件事的时候,我们都会落眼泪,心里就埋下了要好好学习的种子,所以,有些时候前辈的经历,或者不经意的一段话语,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积极向上、向善的进取步伐。
孩子们穿着新衣,欢笑着,奔跑着,走进集市。街上人声鼎沸,摊位上也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五彩的糖果、精美的窗花、喜庆的福字……每一样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摊主们热情地吆喝着,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仿佛这一年的辛勤劳作,都在这几日的忙碌中化作了满足与欣慰。
家中,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灶火熊熊,映红了她的脸庞。锅里炖着的鸡汤咕噜咕噜地冒着泡,香气四溢。父亲则在一旁仔细地擦拭着桌椅,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着饺子,说着笑着,温馨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一幕,便是年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年夜饭是年的重头戏。满满一桌的佳肴,鱼是少不了的,年年有余,图个好兆头。猪、鸡、鸭都是自家养的,也算是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了。有时母亲还会做点土菜给我们吃,像萝卜丁拌黄豆、油炸小酥鱼、油条粉丝烩大白菜、凉拌荠菜……很多时候,大鱼大肉几乎不动筷子,一家人欢声笑语却把几盘土菜吃得一干二净,应了汪曾祺老人的那句话“寻常滋味,欢喜人间”啊!过年的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家的味道和亲情的温暖,在一家人举杯共庆,祝福声中,旧年的疲惫与烦恼渐渐消散,新年的希望与憧憬在心中升腾起来。
夜幕降临,烟花绽放,璀璨的光芒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脸上的幸福,年味,是团圆的喜悦,是亲情的温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工作的原因,今年不可能回家过年了,“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年味里啊,又多了一份思乡之情,向着故乡的方向,泪目的同时,大声说出“过年好!”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