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和父母一起去本地的文化中心看了一场评剧——《杨三姐告状》。在此之前,作为一名90后,我除了小时候看赵丽蓉老师的小品,听她在里面唱过几句“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之外,对评剧这一传统戏剧形式可谓一无所知。这次,我之所以会走进剧场,完全是因为老爸在小区群里看到消息,抓住机会买到了3张优惠幅度颇大的门票。
抢到票后,老爸第一时间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周六晚上是否有空。说实话,那周的工作还真有点忙。但我稍加思索,很快应承下来。作出这一决定,既是因为这场戏的演出阵容强大,也是因为这能让家人在共处中增进感情。走进剧场、找到座位、坐到父母中间的那一瞬,我顿时百感交集,竟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光阴仿佛只在弹指一挥间,上次和父母一起走进剧场,已是我刚上大学时的往事。
相比于回忆中的画面,我已从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变成了三十而立的“顶梁柱”,父母乍看变化不大,脸上却不知不觉多了几道皱纹。没有给我太多感慨的功夫,剧场的灯光很快暗了下来,演员们伴着明亮的胡琴声、热闹的锣鼓点一一登台亮相,半念半唱推进剧情。之前更爱看现代音乐剧的我这才发现,自己刻板印象中“老掉牙”的评剧竟然格外好看。
作为经典作品,虽然《杨三姐告状》创作于民国初年,但它的时代魅力至今熠熠生辉。演出中,扮演杨三姐母亲的演员,复现了赵丽蓉老师技艺纯熟而又逗趣搞笑的语言风格、动作体态,让我“一秒穿越”。就这样,我和父母有说有笑地度过了值回票价的3个小时。在送父母回家的路上,我们进行了一连串的剧情讨论。回到自己的小家后,我才恍然意识到:这样的时光是多么难能可贵。
近年来,以春节消费为代表,传统节日前后的各种文化消费,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剧场推出的各类演出,到种种文化主题游园集会,再到商场里的非遗手作、书店里的讲座分享……每逢佳节,这些领域的热度都会高涨起来。拿电影“春节档”来说,近年来票房多次超过百亿元。
这些消费领域之所以火爆,不单是因为文化内容和服务吸引人,也是因为它们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理想的共处场景,使真挚的情感升温。春节假期,返乡过年的年轻人,心里藏着对亲人、故交、老同学的思念,但一下子见面,却常常不知该聊些什么。年轻人与长辈之间的“代沟”,可能干扰本该温馨的团聚时光;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也可能因为生活环境、人生境遇的差异而感到“陌生”。这时,一起看场演出、逛个庙会,可以起到“破冰”作用,使人际沟通顺畅起来。从这个角度上看,此类文化消费的兴盛,不仅对经济有提振作用,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看完那场评剧后,我向父母提议,春节可以再一起去影城看几场贺岁电影,同时鼓励老爸多去微信群里抢抢演出票。这些文化消费场景,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像冬夜里的篝火,让我们在围炉而坐时更加温暖。
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杨鑫宇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