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是“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各地春晚的“非遗”元素含量十足,高科技的应用也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直观。非遗不仅在春晚舞台上绽放光彩,火爆出圈。在舞台之外,各地围绕非遗推出的市集、演出、展览等活动也有着极高人气。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央视春晚和多地春晚中展示的非遗绝活吸引了很多人去当地体验。
多地春晚秀“非遗”吸引游客
“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服装、舞美、节目等各个环节都有非遗元素体现。据统计,此次春晚共涉及百余项非遗。
在短短1分钟的春晚开场视觉秀《迎福》里,就展示了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绳结技艺、北京绢花、扬州绒花、青神竹编、洛阳牡丹瓷、英山缠花、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潍坊风筝、温州螺钿、成都漆艺、羌绣、布糊画等16种非遗。
除了央视春晚,陆续播出的全国各具特色、不同主题的地方春晚也是汇聚诸多“非遗”项目。充满湘味的湖南春晚上有百余种非遗“宝藏”贯穿其中。开场歌舞《春·禧》中展示了朝鲜族长鼓舞、佤族木鼓舞、湘西苗族鼓舞等多民族非遗乐器;短片《河街闹春》中,花鼓戏、桃源刺绣、麻质画、衡水剪纸、常德渔鼓、长嘴壶茶艺、慈利板板龙灯等20多种非遗技艺纷纷登场。
首次实现京津冀联合录制的北京台春晚,将三地非遗项目、特色年俗和地方美食同场呈现。河北定瓷、杨柳青年画、京剧、河北杂技等非遗项目巧妙地融入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京津冀非遗魅力。
以河南方言为线索串联整台晚会的河南卫视春晚,邀请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共同打造《云台奇幻非遗市集》;在以海派文化为特色的东方卫视春晚中,节目《福禄寿迎春碗》展示了上海嘉定的非遗项目压金丝嵌宝工艺的艺术魅力;皮影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徐州博物馆陶俑等珍贵历史文物,被搬上江苏春晚舞台。
线下体验活动成文旅新玩法
全国多地也在线下开展了非遗体验活动,既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也拓宽了文化旅游的空间,在过年期间外出游玩的居民也因此多了一条选择。
有数据显示,1月份以来,旅游平台非遗相关的景点及产品搜索热度同比上涨近九成。打铁花、舞龙舞狮、庙会、灯会、皮影、英歌舞等非遗活动成为游客搜索热点。
因烧烤爆火的山东淄博,在2025年春节期间也推出多个非遗主题的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淄博花灯会”,成为当地春节期间的文化大餐。
“以前只知道淄博烧烤有名气,没想到花灯会还是国家级的非遗”。刘女士表示,这是她和家人第三次来淄博游玩,之前两次都是为了吃烧烤,这次则领略到了淄博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城市风情。
据了解,山东将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910余场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台儿庄古城、青州古城、琅琊古城、聊城水上古城等举办“古城过大年”活动。济南市趵突泉公园、淄博玉黛湖景区、东营白鹭园湿地、临沂宝泉胜景等举办灯会灯彩迎新春活动。济南、烟台、济宁等地举办非遗年货大集活动。济宁、滨州、菏泽等地举办“非遗馆里过大年”活动等。
在北京,庙会是过年的重头戏,为让市民和游客深度体验北京的非遗之美,北京在北京中轴线等地举办“非遗过大年”活动。厂甸庙会、千军台庄户幡会、九曲黄河阵灯俗、敛巧饭习俗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体亮相,展现京味儿年俗。北京各区也举办舞龙舞狮、高跷踩街等传统民俗和非遗活动,将非遗元素融入庙会游园、剧场演出、商场集市促销等活动之中。
在安徽省肥西县三河古镇,黄梅戏、徽剧、庐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轮番登台;舞龙、舞狮、闹花船等传统民俗表演将在古镇街巷间穿梭;非遗市集汇聚静态展示、互动体验、现场制作等多种形式,同时,各种文旅产品、农特产品、特色美食也将开放促销。
今年春节期间,湖南全省预计线上线下联动举办480多场非遗活动。比如在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游客可观灯赏灯、看国潮演艺、品非遗美食、购年货好物。
非遗经济蕴含不小潜力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从1月7日到3月1日统筹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非遗贺新春”板块,将开展“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非遗贺新春·年画进万家”、“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赶个年味集”、“非遗馆里过大年”等系列活动。
其中,“古城过大年”活动是以各地古城为重点,辐射古镇、传统村落、特色街区,通过举办秧歌、旱船、锣鼓、社戏、庙会、大集等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据初步统计,至2月12日,全国各地将在古城内举办400多场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以非遗巡游、年俗体验、非遗展演、年货市集等多种形式,促进假日文旅消费。
有分析认为,我国非遗经济的潜力不容小觑。非遗项目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被市场认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2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全国现有非遗保护机构2406个。文化和旅游部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成立省级非遗保护中心。
据文旅部介绍,2006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非遗保护资金。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105.12亿元,并安排14.17亿元用于实施国家级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2023年,共安排国家非遗保护资金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8.26亿元。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预算为82598万元。
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文旅部支持各地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非遗工坊,促进传承人增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各地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涉及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
春节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