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报摊儿今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8 19:00

◎焦尚意(退休媒体人)

如今报纸的内容和生产方式与以往不同了,看报的环境更不一样。我有一次坐地铁,对面儿椅子坐六个人,五个闷头儿看手机,中间的一老太太,左右看看,也从书包里掏出手机,塞上耳塞,听起了不知啥节目。没想到“绿色出行”还能促进阅读!多年前的地铁里,人们多是在看报纸,以至于有初来乍到的以为在北京坐地铁都发报纸呢,地铁站里的报摊儿也成了各报的角力场。满大街的报摊儿曾是社会变化的标志之一。

对报摊儿最初的印象,始自上世纪我插队才返城,还住在雍和宫旁边儿的青龙胡同里,常到四眼井肉铺旁边儿的报摊儿上买《北京晚报》。如果没记错的话,最初是4个版2分钱,后来版面增加,单价也变成4分、1毛、5毛……后来每天天不亮就拿奶证奔那儿的奶站,给闺女取牛奶是雷打不动;只要可能,傍晚再去买晚报也是最兴奋的事儿。要赶上回家晚了,老妈也定然替我买回来。

那时报摊儿尚在“初级阶段”,蛰伏街面或小巷路口一隅,就是靠墙根儿一木制小推车,所售以晚报为主,再加上其他不多的三两种报纸,也还没开展“多种经营”。许多人或许都有这样的记忆,骑车下班时,路过报摊儿,手一捏闸,单脚着地:劳您驾,给来份儿晚报。也备不住是电视报、读者文摘,或中青报的星期刊,让外地朋友好生羡慕:瞧人家北京人,多爱学习……

我调进报社工作后,对报摊儿就更关注了。其时卖报人也开始讲究起“营销”,爱把报纸头版打开铺在小车儿上,或挂在车上装着的木架子上,跟有的单位里放报纸的架子类似;靠墙的就直接在墙上揳几个大钉子,拉上根小绳,把报纸一挂;也有些报纸发行者送来报纸版面放大的“招贴”;还增添了些新出来的文摘类报纸;都想法子把自个儿那一亩三分地儿打扮得花团锦簇;卖报的人也渐次从年迈老者换成壮年,还为老北京的“非遗”吆喝声添了新佐料:瞧一瞧、看一看啊,最新消息啊……

那时街上一般有两大热点,一是卖挂历的,明星的大照片光彩照人;一是报摊儿,醒目的社会新闻大标题让人不禁驻足,如今四处泛滥的“标题党”大概就肇始于此。各家报纸的星期刊、周末版风起云涌。有一次在地铁里,我居然还看到一份《乌兰察布日报》的星期刊,首都的凝聚力由此可见一斑,就像现在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在北京街头遇到老乡一样。

后来,老报摊儿“踩了电门——抖起来了”,排子车慢慢儿被颜色鲜艳、造型精巧的报刊亭取代,成了街头一景儿、特殊的文化符号,兴盛时全市得有好几千个。

这报亭一发展,报纸刊物动辄好几十种,但报亭周围的空间不利用起来,不浪费了么?于是心眼儿活泛的主儿也要“做大做强”,地图、磁卡、香烟、鸭梨、杭州小笼包……读者高兴了,可街道乱了,于是又招致市容管理部门的整治、清理,腾出挤占的道路。

后来更新式的数字智能报刊亭应运而生。据说新式的“报摊儿”能耐大了,除了卖报刊、充值卡,还添上了WiFi终端阅读、新华视频、自助缴费、小件商品自提……许多内容。

又十年八载过去,网络、手机的发展下,“报摊儿”渐渐萎靡不振。不过,我倒觉得,现在演艺形式这么多,古老的昆曲都照样存在,遑论传媒业的报纸?各式明星如过江之鲫,但国粹京剧不照样有手握千元买不着票的么?虽说任何事物都有诞生、成长、壮年、老去的过程,但起码在现阶段,传统阅读方式和移动新媒体各有千秋,都有一个蜕变的阶段。新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其时效性没挑儿,但深度的内容则乏善可陈。这是见仁见智的事儿,更何况大众传播早都改小众传播了,有爱八戒的,就有爱孙猴儿的,各取所需。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专栏|“艺记”与流行音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5
专栏|“艺记”与流行音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5
专栏|铅字印刷时代的报社美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1
专栏|铅字印刷时代的报社美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1
历史|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晚清的官方媒介究竟如何转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9
专栏|走上30年新闻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4
让升级版报刊亭更好守护阅读情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5
专栏|为租小人儿书爬东直门城楼抓土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