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news|6万多年才能看到一次 年轻“追星族”迷上追彗星 有人为看彗星专门策划旅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6 20:16

61751年才能看到一次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近日进入到最佳观测期,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有不少年轻的“追星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他们拍下的彗星照片。有“00后”在读研究生表示,他在北京旅游期间临时决定去拍彗星,最终拍下了彗星与“中国尊”同框的画面。还有网友在北京市区拍摄到彗星后,仍策划到外地旅行,就为能亲眼观测到彗星的样子。该网友称,看到6万年一遇的彗星,让她非常感动。天文专家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在太阳落山之后一个小时内,市民可在西边较低的天空中看到彗星。如果需要在夜间前往偏远地区或是野外观星,观测者要注意天气、环境、地形等带来的危险,确保自身安全。

6万年一遇的彗星近期现身天空 多地年轻人拍下彗星与地标合影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0月14日发文介绍,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天象——由紫金山天文台最早发现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10月中下旬进入到最佳观测期。最近一段时间,日落后,人们可以向西方的夜空观赏彗星的身姿。

资料显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属于非周期彗星,轨道是个特殊的椭圆形,绕太阳一圈需约61751年,即每隔6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一次。到10月26日前,都将是观测这颗彗星的最佳时间段。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照片,其中不少照片中都能看到彗星与当地地标建筑的合影,比如有网友拍到了夜空中彗星划过广州塔“小蛮腰”的样子,有网友拍到了彗星与北京“中国尊”的合影。

“00后”小杜(化名)是浙江杭州一所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去年他保研后买了台相机,开始了摄影之路。今年9月时,他从其他摄影爱好者处得知彗星即将到来的消息。

早在9月底,他就在杭州尝试过拍摄彗星,但当天杭州天气条件不好,彗星的亮度也不高,导致他没能成功完成拍摄。

10月初,小杜在北京旅游期间,在北京西郊成功拍摄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这让他非常高兴。他表示,原本并没有来北京拍摄彗星的计划,正好在旅游期间,一位同样爱好摄影的朋友发现北京那几天天气晴朗,空气通透,小杜才临时决定和朋友一起去拍彗星。

拍摄当天凌晨1时左右,朋友驾车带着小杜从北京市区出发,经过1个半小时左右车程,来到了北京西郊的一处森林公园,凌晨3时许他们抵达了山顶,架好了相机。

小杜说,当时山顶还有30多名和他们有同样目的的拍摄者,大家一起等待着彗星。他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在这处山顶拍摄,是因为经过软件模拟,在此地可以拍摄到彗星与“中国尊”同框合影的画面。

他回忆说,当天的日出时间是4时40分,在此之前他就设置好了相机。没过多久太阳升起,小杜不但拍摄到了彗星,甚至肉眼都隐隐约约看到了它的样子。“手机能拍到,用望远镜也能看到,肉眼比较难,需要用力盯紧一个点才能看到。”

后来,小杜将当天拍摄到的素材制作成了一个延时视频,视频中可以看到彗星伴随着朝阳,在北京的天空中慢慢划过的样子。

“这颗彗星再次来到地球要6万多年,下次它再出现我们就看不到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天文现象,我很想亲眼去见证。以后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再去拍摄其他彗星。”小杜说。

北京市民拍下彗星后想再肉眼欣赏 前往河北景区追“星”

张女士是北京一家企业的员工,今年10月她先后两次追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张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她是星空爱好者,平时就会关注一些天文方面的动态消息,尤其喜欢用肉眼去观看各类天文现象,“我平时总是在低头工作,希望能多抬起头来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今年9月,张女士得知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消息,认为能观测彗星的机会非常难得。她查阅资料发现,10月上旬在日出时分可以观测到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便在10月1日前往北京石景山区,打算10月2日凌晨早起观测。“但我那天睡过头了,没有看到彗星。”张女士说。

10月3日凌晨4时,张女士从家里出发,打车来到故宫角楼附近。她在这里等了几分钟后,她用手机拍下了天空中隐隐出现的彗星合影。

拍下彗星后,张女士很开心,又意犹未尽。“我的手机拍到了彗星,但是肉眼几乎看不到彗星的样子,觉得它和我很远。”

为了亲眼去观测彗星,张女士学习了不少知识,包括如何寻找合适的观测时间与地点。“现在的手机软件可以预测彗星位置,还有些软件可以查看云层等天气情况,我会根据这些信息选择观测地。”

10月14日,张女士查阅信息发现,河北北部地区空气通透,观测条件较好。尤其是张家口附近的桦皮岭景区不但当日无云,山顶可以开车抵达,海拔高度也能避开低空雾气,便决定去该景区观测彗星。

10月14日下午2时,张女士和两位朋友自驾出发,经过3小时的车程,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下午5时许,夕阳西下,没多久张女士就亲眼看到了彗星。“在辽远广阔的天空中,彗星不如金星闪亮,但它拖着长长的尾巴,清晰可辨。那时候我会觉得有种与宇宙相遇的感动,毕竟彗星辛辛苦苦跑了6万年,才过来找到了我们。”

回到北京后,张女士将追“星”的经历发在了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都来向她请教追“星”攻略。她也向同事科普了观测彗星的方法:“我们公司所在的楼层比较高。我告诉同事们,可以在下午6点半,打开公司的窗户往外看,是有可能看到彗星的。很多同事都说准备到时候抬头去看一下彗星的样子。”

“00后”为看彗星专程请假旅行 看到后感到非常幸运

“00”后的刘琨强在天津工作,近日,他专门请年假前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拍摄彗星。

“我小时候就在儿童版百科全书里读到过关于彗星的条目,当时书里说彗星会有一个非常长的‘尾巴’。长大后,我也看过一些关于彗星的照片和视频,但我仍然希望能够亲眼去看看彗星,看看它的长‘尾巴’到底是什么样的。”刘琨强向北青报记者表示。

为此,他在10月初得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即将出现的消息后,专门为看彗星策划了一场旅行。“我查找了资料,得知观看彗星最好寻找视野开阔的地方,周围要避免光污染,最好地面上还有一些独特的景观。”

刘琨强说,他最后选中了锡林郭勒盟的上都湖景区,并于10月12日和朋友开车自驾前往当地旅行。“我们为旅行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确认看彗星的地方必须是正规景区,没有凶猛野兽,交通也比较方便。其次我们带好了足够的食物、保暖衣物,避免在夜间受凉。最后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告知了家人,并确保去的地方有手机信号,能够随时和外界取得联系。”

在旅行期间,刘琨强参观了沿线的一些景观,10月14日晚,他和朋友一起抵达了上都湖景区中的一处空地。“那一晚看到了天空中的银河,这是在城市长大的我之前很少能看到的。当时我心里就想着小时候读到的古诗,体会着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觉。”

日落时,刘琨强终于看到了彗星,“彗星拖着很长的‘尾巴’,和书中的记录一模一样,能亲眼看到彗星,我开心地跳了起来。”他说,要想看到彗星,需要天空晴好,因此他在出发前也做好了可能看不到的准备,“我顺利看到了6万年才能见到一次的彗星,感觉非常幸运。”

有年轻人因云朵遮挡错过看彗星 称期待下次“天公作美”

相比之下,今年25岁的小余(化名)就没那么幸运了。

小余住在宁夏青铜峡市,是一名风光摄影和天文爱好者。工作之余,小余会关注各种天文动态。今年8月,他就曾和同事一起开车到当地市郊,拍下了英仙座流星雨。

小余说,他早在2023年就有了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计划。当时他偶然看到一个资料,提到彗星将在2024年来到地球附近。一年多来他对这个信息念念不忘:“这颗彗星上次被地球上的生物目击时,人类还处在石器时代,而它下次与地球相遇,已经是6万年后了。沧海桑田,很想看看这颗彗星的样子。”

今年10月13日,小余通过手机软件确认了彗星的位置和观测时间,计划在日落后拍下彗星的样子。当日晚上7时许,他来到家附近的一处高台。根据预测,彗星会出现在西南方向。

但让小余遗憾的是,当晚天空中有一朵非常大的云,日落后,云团也没能散去。最终小余只能放弃了观测、拍摄彗星的计划。

“我知道彗星来了,它就在那里。”小余笑着说,虽然这次没能看到彗星,但他仍会继续去追“星”,拍摄各种天文奇观。“以后如果有观测条件,我还是会去尝试观看彗星,希望下次天公作美。”

天文专家:如前往野外观星应注意天气、地形等带来的危险

据北京天文馆研究员朱进介绍,彗星是一类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它的运动方向和轨迹多样。彗星来自非常寒冷的环境,因此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受太阳的影响,彗星表面的冰和尘埃受热喷发,形成了彗星长长的“尾巴”。

朱进介绍,每年会有几十颗新的彗星被专业的天文台和观测机构或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但大部分彗星都非常暗淡。“能用肉眼看到的彗星,大概每10年才会有一颗。”

朱进说,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早发现的,在发现初期,这颗彗星极其暗淡,无法用肉眼观测到。随着它逐渐接近地球,亮度不断增强,并已达到肉眼可见的标准。

朱进告诉北青报记者,每颗彗星的观测窗口期都不同。如果使用专业设备,观测期可能长达数月。但对普通的天文爱好者而言,肉眼观测期要短得多。“近期彗星在太阳东侧,早上和太阳一起升起,因此肉眼无法看见。但在太阳落山之后,我们可以在西边低空看到它,观测的最佳时间就是太阳落山后的一小时左右。目前留给爱好者观测彗星的窗口期只剩下未来一小段时间,之后肉眼就不太可能观测到了。”

朱进提醒天文爱好者,晴朗无云的天气是成功观测彗星的关键。理想的观测地应该远离城市灯光,视野开阔,无遮挡物。如果条件允许,使用望远镜或者专业的摄影设备,能够捕捉到更为清晰的彗星影像。此外,观星本身没有特殊的安全风险,但如果需要在夜间前往偏远地区或是野外观星,爱好者们也应注意天气、环境、地形等带来的危险。

实习生 刘晓诺 

统筹/孙慧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王朝
校对/熊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