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市公司通过降本增效,向内优化成本管控,向外拓展市场空间,同时进行资源整合,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产效率。降本增效是一场主动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上市公司巧用“加减法”,提高经营效率,提升发展质量。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企业开始全方面审视自身成本结构,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提高经营效益。从上市公司来看,现阶段降本增效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在半年报或年报中提及“降本增效”这一关键词的上市公司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年报提及的公司接近2600家,此前一年不足百家;2023年年报提及的公司数量再创新高,超过3000家。2024年半年报中,超过2100家公司再度提及降本增效,数量依然创下历史同期最高。
分行业来看,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及基础化工行业对降本增效的积极性较高,有相关表述的公司数量居前。近两年来,这4个行业的经营处于低谷期,比如电力设备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上半年营收呈下滑趋势,为近10年来首次。
从数量占比来看,银行、石油石化、交通运输行业超过半数公司在2024年半年报中提及降本增效或提质增效,这些均属于周期性较强的传统行业。
以沙钢股份为例,公司在2019年、2020年、2022年和2023年年报中均提及降本增效。2023年国内钢材市场供需矛盾加大,钢材价格持续低迷,在此背景下,沙钢股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积极推动产品提档升级,2023年公司实现吨钢降本202元,全年产成品实现产销率100%。今年上半年,公司资产流动性提升,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比提升至近5年同期最高水平,达到37.5%;最新三费率为2.01%,较上一年同期小幅下降。
“瘦身健体”提高竞争力
一般来看,上市公司降本增效可以通过“瘦身健体”的方式实现,通过优化员工结构、减少冗余、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瘦身”不仅仅因为经济下行压力,不少公司还因为核心业务已经进入成熟期,或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发展空间受限。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年报或半年报中提及“瘦身健体”的公司首次突破50家;逾20家公司在2024年半年报中提及“瘦身健体”,数量较上一年有所增加,其中国有企业占比超过八成。
数据显示,以上明确表示“瘦身健体”的公司更加聚焦主营业务。2024年半年报显示,19家公司第一大产品营收占比(占公司总营收比重)中位数达到71.04%,自2022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创下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与此同时,19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前三大产品营收占比也创下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2024年上半年,A股公司第一大产品收入占比较5年前同期增幅5%左右,上述19家公司的增幅达到12%左右,这意味着“瘦身健体”的公司产品更加集中,对主业更加聚焦。
从具体公司看,光大银行表示以“瘦身健体”为目标,加大制度精简整合力度,巩固“制度执行年”工作成果。万科A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全力落实“瘦身健体”一揽子稳定经营和降低负债的方案,对库存去化、资产交易和股权处置都采取了更加坚决的行动。
神州高铁今年进一步聚焦轨道交通业务主赛道,推动业务整合,优化布局,瘦身健体,公司今年上半年第一大产品收入占比上升至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国药一致旗下国大药房“瘦身健体, 轻装上阵”,筛选并关闭亏损店,公司第一大产品今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升至近3年同期最高水平。
成本管控强化节流效果
成本管控是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举措,在开源节流理念的指导下,上市公司打响了“降本提质增效”的攻坚战。
从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情况来看,全部A股公司2024年上半年三费合计3.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略增,不过管理费用同比略有下降。分公司属性看,中央国有企业、公众企业及集体企业的三费规模有所下降;地方国有企业、公众企业及集体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均有所下降;另外,中央国有企业管理费用已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
从三费率(三费/营业收入)来看,全部A股公司2024年上半年三费率(算术平均)为18.8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较2020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较2020年同期均显著下降。
分公司属性来看,外资企业、公众企业三费率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这两类公司的管理费用率也大幅下降;地方国有企业三费率为17.73%,较2020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以上,同期中央国有企业下降超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三费率则下降超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5个行业今年上半年三费率较2020年同期有所下降,行业数量占比超八成。有色金属、公用事业、农林牧渔行业2024年上半年三费率较2020年下降明显,石油石化、交通运输、医药生物近2年三费率持续下降。另外,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电力设备等13个行业的销售费用率下降超过20%。
创新驱动提升经营效益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成本管控的同时,加强创新才能带来效益提升。根据半年报数据,A股上市公司研发费用逐年递增,2024年上半年超过7100亿元,同比增长(可比数据)5%以上;同期研发强度达到2.4%,创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2018年以前数据不完整)。
除其他企业外,国有企业(含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研发费用逐年递增。其中国有企业研发费用率较5年前增长显著,以华润双鹤、中国电信、中国铝业等为代表的中央国有企业研发费用率自2019年以来逐年上升。
以华润双鹤为例,公司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3.29亿元,同比增长35.56%,增速创近3年同期新高,研发费用率为4.09%;营收同比增长13.28%,营收增速创近5年同期最高水平。在2024年的经营计划中,公司提到“加快研发创新”和“加快外延发展”,表示将立足化药小分子创新药,积极拓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和创新生物疗法赛道,自研和并购并举获取技术和产品。
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协同
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协同效应,不仅可以扩大规模,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还能帮助企业提升活力,快速增加市场份额,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并购重组,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跃度快速升温。
业内人士认为,在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选用并购退出方式逐渐成为投资者和企业的新趋势,优秀的并购标的可能会因此增加,这为购买方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谈判筹码,并购市场的效率和活跃度也将得到提升。
据数据宝统计,今年以来(截至9月10日,按最新披露日统计),146家(不含重复)A股公司披露了重大重组进展,合计交易金额超2500亿元(仅统计披露金额公司),而2023年全年仅有129家。
从重组目的来看,自2023年以来,以“横向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案例数量占比持续上升,2024年达到41.61%,远超过其他类型;“多元化战略”类型的并购重组案例数量占比由2020年的30%左右下降至今年的11%左右。
国有企业在并购重组市场表现较为活跃,充分发挥“加速推进资源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作用,2024年并购案例数量占比达到43.84%,创2019年以来新高。从行业来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潮涌现。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中英科技拟收购博特蒙55%股权,博特蒙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电机业务。
善于做“减法”更应合理做“加法”
正如前文所述,上市公司降本增效是一场持久战,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抓手。
企业降本的方式可以多样化,简单粗暴的节约成本或许能缓解短暂危机,但从长远来看,或许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符合企业在践行ESG过程中对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的要求。因此,企业应避免进入降本的误区。
降本增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充满了诸多未知的挑战。比如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提高生产运营效率,在此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企业同时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字化运营能力,以及有效的监管和执行力;老旧的系统设备、传统的管理制度以及复杂的流程等问题均有可能成为其转型失败的风险因素。
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降本增效?根据成功的上市公司经验来看,首先,需要对自身有着清晰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次,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流程,采取精细化管理手段,优化供应链管理,可通过供应商管理和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再次,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人均产出,投资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避免人力成本浪费;最后,“加减法”并用,对于企业而言降本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只有“减法”,提质增效才是核心目标,比如沙钢股份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快速成长,公司产品已享誉海内外。
(证券时报记者 张娟娟,本版专题数据由证券时报中心数据库提供)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