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北京》对谈活动举办 三位学者探讨京城的多种面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6 10:07

9月3日,“岁时纪胜与文学北京——《记忆北京》对谈活动”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行。本期艺苑沙龙活动邀请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担任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担任与谈人,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袁一丹担任学术主持人。

《记忆北京》这本书收录了陈平原教授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25篇。作者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藉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微信图片_20240906094209.jpg

讲述北京各不相同的多种面向

活动伊始,陈平原介绍了自己30余年来由“北京文化”起步逐渐走向“都市研究”的北京研究之路:从发表随笔《“北京学”》到开设北大课程“北京文化研究”,再到主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以及指导多篇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文学、教育的博士论文,他始终关注以北京为代表的都市建设、都市生活、都市文化以及都市书写。 

接下来,他从“时/空”“都/市”“人/文”三组关系切入,为读者讲述北京这座都城各不相同的多种面向;结合“文学与时令”,将读者带入到从陆游一直到周作人到顾随的漫长的文化记忆,以及郁达夫、张恨水、邓云乡笔下令人神往的古都北京。

在对谈环节,三位学者就文学与城、大学与城、食与城、都与城、史与城的话题展开讨论,谈论了北京这座城市以及与北京相关的文学、大学、食物、政治、历史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文学与城:如何评价文学与北京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的领域里,“北京”是少数几个建构了自己的文学形象的城市。借助于“北京”这个参照体系,不同的作家构建了不同的城市空间景观。陈平原说:“我的师姐赵园在上世纪写过一本《北京:城与人》,从现代文学一直谈到当代文学。30年后的今天,相信专业研究者会把更多北京的写作、文学以及文学相关的,甚至是学术的都带进我们思考的话题,这方面年轻一辈会做得更好。”

微信图片_20240906094213.jpg

刘勇补充道,我们在充分了解周作人和老舍这些作家以外,还要关注一些新的北京作家对北京新的书写,或许也是当下解读北京需要关注的。作家徐则臣通过运河延展了北京的空间和内涵,他把运河一直写到他的故乡花街、泰州、江苏,北京和外地通过运河沟通起来,这也是一个新的北京书写。

史与城:如何解读历史与今日北京的意义

不了解历史就无法真正理解一座城市,尤其是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都城。陈平原讲到,其实我们对北京并不真正了解。北大现在开设关于北京的课有一项内容就是“行读北京”——带着学生走四条线:一条是新文化记忆的线,一条是北京胡同的线,一条是北京中轴线,还有一条是北京旧城改造的线。 

“我带着学生从今天的红楼出发,带上能找到的‘五四’的各种资料,按照1919年5月4号上午北京大学学生走的路再走一遍,从东郊民巷走到了赵家楼。以前我们只在文献上读‘五四’,实地走一遍以后会有更贴切的历史感触。”陈平原说道。

袁一丹认为:在高度媒介化的环境下,今天在北京或者其他城市走的时候可能会去社交平台上查攻略,复制他人的经验。对于城市的新鲜感和探险是否有可能突破技术和媒介的框定,可能是未来的北京研究需要从理论上去思考的问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宁肯新出小说集《城与年》,挽救性地书写20世纪70年代北京城南旧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11
专家学者共探讨:新北京作家群“新”在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9
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文学沙龙 梁晓声、周晓枫、蒋建伟等与读者探讨一百种人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30
“阅读点亮西城”启动 侯磊与江汀对谈《十月》与京味文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学林|一位学人的学思探索与时代留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学林|陈平原的人间情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学林|陈平原的人间情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学林|一位学人的学思探索与时代留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