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新政”一周年:上市降速、撤否加速,IPO生态变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8-27 09:13

8月26日,“827新政”实施届满一周年。

回望一年来企业上市态势,诸多IPO生态变迁日渐显现。

首先,新上市企业数量锐减,自“827新政”至今(8月26日,下同),成功上市企业共计129家,较去年同期(2022年8月27日至2023年8月26日,下同)锐减69.43%。

从今年8月1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来看,监管禁止地方人民政府为公司上市发放奖励,IPO高歌猛进的时代或已落幕。

其次,撤否数量大增,一年以来A股撤否数量高达459家,去年同期仅有198家。撤否数量的增加,与IPO全流程严监管、IPO上市标准的提升紧密关联。当前的IPO资源正在向“硬科技”企业倾斜;对于产能过剩、衣食住行类企业而言,A股上市已经道路狭窄,以赴港IPO为主的境外上市,成为此类企业的现实之选。

再者,上市企业数量锐减之下,自去年11月起,新股首日大涨再度上演,这也意味着,打新再度稳赚不赔。受此影响,网上中签率大幅下降,其中,中签率在1%以上的个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4.45%降至3.88%。

与此同时,A股由超募比比皆是转向普遍募不足,平均市盈率也由42.62倍降至30.55倍。

在受访人士看来,这些变化具有IPO节奏调降之下的阶段性特征,但也并非短期现象,此前一年动辄三四百家的IPO高速度恐难再现,更为重视质量、调控速度的IPO新时代或已开启。

理性上市时代开启

8月26日,“827新政”实施恰满一周年。“827新政”明确,阶段性收紧IPO节奏,随后,新上市企业数量逐步减少。

Wind数据显示,“827新政”一年以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新上市企业共129家,较去年同期的422家骤降69.43%。分板块来看,即使降速最低的主板,近一年来新股IPO数量亦缩水47.76%,由去年同期的67家减少至35家;降速最高的科创板则高达83.33%,从102家滑坡至仅剩17家。

今年春节以后的上市速度明显变慢,2月9日至今,A股新上市企业共计38家,月均约6家,去年8月27日至2024年春节前的新股数量则为月均17家。

新股IPO数量锐减,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综合受访人士观点,当前月均不足10家的上市节奏具有阶段性特征,后续伴随股市上涨、退市企业增加,IPO上市节奏有望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提速开启尚需时日。资本市场需要保持投融资动态平衡,在股市资金与退市企业均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二级市场IPO承载力相对较低。此种情况下,只能先行保持相对较低的上市节奏,以降低股市下探概率。

与此同时,即使后续IPO节奏提速,也难以恢复至昔日每年新上市企业动辄三四百家的高歌猛进时期,每年200余家被视为相对现实的上市速度。

“过去,监管鼓励企业加大上市马力;如今,重质胜于重量,理性上市、量力而行,成为IPO新基调。这从日前发布的IPO收费新规(《规定》)中可见一斑。”多位受访人士表达类似观点。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一方面,《规定》明确地方人民政府不得为公司上市给予奖励。实践中,为了鼓励企业上市,地方政府对企业上市给予奖励的现象较为常见。获得奖励,也成为部分企业选择上市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规定》要求保荐机构、审计机构收费与否或者收费多少不得以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结果作为条件,同时禁止通过签订补充协议或者另行约定等方式规避监管收取费用;并且要求发行人招股书或者其他相关信息披露文件中,详细列明各类中介服务合同收费标准、金额、付费安排等信息。

实践中,IPO企业支付给中介机构的费用与其上市与否高度挂钩,在不包括承销费用的情况下,一般至少半数中介费用为上市以后支付。有些投行、会计所为了抢项目,不惜大幅降低IPO前期收费,此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上市失败,企业向投行、会计所支付的费用,往往无法覆盖相应中介机构投入成本。这也意味着,如果按照《规定》,企业上市失败所需承担的成本将显著提升。

“对于企业而言,成功上市奖励不再,上市失败却要额外承担大量成本。是否上市,企业需要慎重考量,对于成功IPO把握不大的企业,放弃可能是更为理性的选择。”受访保代告诉记者,“当选择IPO的企业明显减少,上市节奏不再恢复至昔日高速时期也即顺理成章。”

全流程严监管成新常态

与新上市企业缩水近七成相呼应的,是撤否企业的显著增加。

根据Wind数据,“827新政”以来的撤否企业数量高达459家,较去年同期多出261家,同比增幅131.82%。其中,主板撤否数量与撤否增幅均最高,159家企业撤回材料,较一年前多出115家,增幅高达261.36%;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分别多撤回63家、39家、44家,分别大增75.90%、100.00%和137.5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发现,撤否大增背后,是IPO全流程严监管的推进和上市标准的提升,4月12日发布的新“国九条”及其配套措施是上市标准提升和严监管推进的标志性信号之一,撤否企业数量也自新“国九条”之后进一步大增。

根据IPO新规,主板、创业板净利润最低标准分别提升至1亿元和6000万元;科创板科创属性要求更为严格,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8000万元以上,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数量由最低5项调整为最低7项,最近三年营业收入最低复合增长率由20%上调至25%。

上市标准提高之后,一些原本打算等一等的企业自知难以达到新版上市要求,随即陆续撤回材料,终止IPO进程。

根据Wind数据,新“国九条”发布以前,每月撤否企业家数大多在35家以内,4月增至51家,6月更是翻倍至119家。

不过,伴随无法达到新版上市要求的企业陆续撤回,8月以来撤否数量有所下降,截至8月26日,月内撤否企业仅有16家。

严监管的持续推进,同样是诸多企业撤否的关键所在。当前,无论对于拟IPO企业还是保荐机构的监管力度均明显增强。

一方面,现场检查比例大幅提升。具体来看,首发企业现场检查随机抽取比例从5%大幅提高到20%,现场检查和督导整体比例上调至不低于三分之一。根据受访保代透露,企业一旦被抽中现场检查,则存在相对较高的撤否概率,乃至罚单降临。

另一方面,严打“一查就撤”,IPO撤回后照查不误,并且撤否企业仍可被判定为欺诈发行,面临严厉惩处。2024年以来,被抽中现场检查后撤材料的思尔芯、华道生物,相继被判定为欺诈发行,分别被处以合计1650万元和1150万元的大额罚款。

与此同时,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或发现问题后,中介机构将被延伸检查乃至立案调查,罚单往往也会随之而至。

“系列严监管措施之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中介机构均更为谨慎,不再敢轻易‘包装’,IPO撤否阶段性增加,后续新股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受访人士表示。

IPO融资普遍超募时代落幕

除了撤否企业的增加和新上市企业的减少,“827新政”以来,我国IPO生态还出现多项显著变化。

募资规模的显著降低即为典型变化之一。根据Wind数据,以IPO实际募资情况来看,过去,超募20%乃至50%以上者比比皆是。以2022年8月27日~2023年8月26日数据为例,422家新上市企业中,165家超募规模在20%以上,占比39.10%;超募规模在100%以上的达到39家,占比9.24%;8家超募规模高于200%;募资规模最高的华宝新能募资完成度更是高达540.34%。

“827新政”后则截然不同,不仅超募企业锐减,而且大量企业募不足。在2023年8月27日~2024年8月26日期间上市的129家企业中,79家募不足,占比超六成;46家募资完成度不足80%,占比35.66%;10家企业实际募资规模不足预计募资半数;募资完成度最低的星宸科技,预计募资30.99亿元,实际募资总额仅为6.81亿元,募资完成率仅为21.96%。

与新上市企业普遍募不足相伴随的,是发行市盈率的下降。

“827新政”一年以来,A股市盈率均值仅为30.55倍,较新政前下降了12.07倍。其中,主板市盈率下降最为突出,由此前的90.63倍骤降至25.78倍,减少64.85倍;创业板次之,较前期缩水45.10倍至29.96倍。

打新获利时来运转

企业上市难度大增,冲出重围成功上市的幸运儿募资规模大降,对于拟IPO企业而言,“827新政”以来无疑面对一定冲击。但对于打新投资者而言却实为利好,打新几乎稳赚不赔的好日子再度降临。

上市首日股价大涨,是A股历来的典型表现。Wind数据显示,新股在2021年四季度出现小比例上市首日破发后,伴随“827新政”后上市节奏的放缓,再度转为上市首日放量大涨。截至8月26日,2023年11月以来新上市的95只新股中,只有今年2月8日上市的上海合晶股价首日小幅下滑6.31%,93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均在17%以上。以收盘价计算,上市首日股价涨超50%、100%的新股占比分别为67.37%和56.84%;16只新股涨幅在200%以上,珂玛科技、利安科技、宏盛华源、中远通上市首日涨幅在300%~400%之间;百通能源、汇成真空涨幅更是超越750%,分别高达753.07%、752.95%。

新股上市集体大涨,意味着打新稳赚不赔,中签即赚到。受此影响,网上打新中签率大幅下降。

根据Wind数据,“827新政”以来上市的129家企业中,中签率超1%的只有5家,占比3.88%;中签率最高的骑士乳业也只有3.52%;而在去年同期上市的422家新股IPO中,中签率在1%以上的多达61家,占比14.45%;中签率超10%的即达到11家;中签率最高的华光源海大道23.41%,三祥科技中签率亦高达22.60%。

在受访人士看来,打新稳赚不赔尽管能为打新投资者带来更为优厚的收益,但其容易导致“无脑打新”,尤其是致使网下机构投资者报价随意,继而导致新股发行价合理性欠佳。而发行定价一旦过高,会为企业上市首日大涨、一段时间后股价持续跌破发行价埋下隐患,股价大跌的损失难免由投资者买单。

“新股上市有涨有跌,打新有赚有赔,才是更为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某保代人士直言。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拟募资35亿!国货航IPO递交注册申请,或成新政以来A股募资规模最大新股
澎湃新闻 2024-10-12
三季度IPO市场回暖:IPO数量、募资规模环比大涨,撤否数量下降
澎湃新闻 2024-10-05
监管紧盯IPO撤否率 仍是券商分类评级扣分项 今年已14家项目全否 33家撤否超50%
财联社 2024-08-11
北交所IPO审核加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7-09
三大交易所发审会全面重启 投行严筛项目“备战”新标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19
一季度IPO节奏放缓,80家公司“撤单”
中国证券报 2024-04-02
IPO持续“零上会” 新股发行重质胜于重量
上海证券报 2024-03-26
近60家企业撤回IPO 券商投行遭遇龙年“倒春寒”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