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至15元不等的价格从外省批发来的伪劣电子烟,转手就在朋友圈、微信群卖到一百多元不等的价格。6月2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环食药旅警方获悉,近期,在“捍卫·2024春夏平安行动”中,北京环食药旅警方联合市烟草专卖部门成功侦破一起特大非法制售伪劣电子烟案件,奔赴13个省市,全链条打掉多个生产、运输、存储、销售伪劣电子烟团伙。捣毁非法生产、存储窝点14个,起获生产设备30台,伪劣电子烟、烟弹11万余个。
正规电子烟店非法售卖果味电子烟 警方捣毁14个非法生产、存储窝点 起获11万余个伪劣电子烟、烟弹
2023年4月,东城区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在日常检查发现,有人利用快递包裹运送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水果口味电子烟,通过实地调查,初步查明一家店铺非法销售、运输果味电子烟,后将相关线索转递给东城公安分局。
同年6月,东城公安分局环食药旅中队经工作,将店铺经营人刘某等2名销售果味电子烟的嫌疑人抓获,查扣果味电子烟3000余盒。据刘某交代,他平时经营一家电子烟销售门店,并已取得电子烟专卖许可,在全国禁售果味电子烟后,他打探到外地还能买到这些电子烟,于是他以10-15元不等的价格从外省批发,再以一百多元不等的价格在朋友圈、微信群进行兜售。
民警研判,刘某背后极可能存在一整个生产、销售非法水果味电子烟网络,为及时斩断刘某幕后的产业链,按照“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侦办思路,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将此案提级办理,与东城公安分局成立专案组,联合市区两级烟草部门全力开展案件侦办工作。
专案组围绕伪劣电子烟生产、装配、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前后深入13个省(区、市)的28个地区开展侦查取证,最终锁定了张某某等人为首的遍布全国多个省、市的“生产-分销”果味电子烟的犯罪链条。
2024年4月,专案组在全面固定证据的基础上,组织警力和执法人员,在13个省(区、市)的28个地区开展收网行动,先后打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子烟团伙6个,捣毁非法生产、存储窝点14个,起获生产设备30台,伪劣电子烟、烟弹11万余个,以及大量配件和包装材料。
据东城公安分局环食药旅中队中队长顾天虓介绍,“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本人经营一家正规的生产电子烟配件的工厂,因果味电子烟销量高,为赚取巨额利润,以正规生产作为掩护,委托多个配件生产厂家专门生产其指定规格、型号的半成品,再组织员工在隐匿的窝点组装加工成各类果味电子烟。各地非法售卖果味电子烟的分销商从张某某处进货,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将伪劣电子烟销往全国各地代理商,代理商在社交软件上招揽客户,最终通过物流快递卖给买家,销售对象很多为青少年群体。目前,张某某等3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已被东城分局刑事拘留,其中2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环食药旅警方已在全国捣毁32处窝点 刑事拘留52人 起获24万余个烟弹、5.4吨烟油
据悉,2022年5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烟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
“电子烟与卷烟一样,它的生产、销售、运输、进出口等活动都纳入监管;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这里也包括电子烟。”北京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总队副总队长申晖介绍说,非法生产的果味电子烟不仅违反《电子烟管理办法》中“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规定,还因口味多样、造型时尚、价格低廉,极易吸引未成年人吸食,且在原材料选择、添加剂使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随意性较强,部分产品存在烟油泄漏、劣质电池、不安全成分添加等质量安全隐患,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烟草专卖局先后组织开展“守护成长”、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等专项行动,北京市各级烟草专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工作要求,联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制售“奶茶杯”“可乐罐”等非国标、假冒伪劣电子烟违法行为;同时,加强售烟网点监管,并张贴警示标识,坚决查处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的违法行为;此外,烟草部门还积极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向中小学生讲解吸食电子烟危害,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诱惑能力。
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机动支队支队长王安表示,针对危害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涉电子烟违法犯罪突出问题,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依托“昆仑2024”“捍卫·2024春夏平安行动”,切实发挥“公安+行政”执法协作机制优势,会同烟草专卖部门加强调研攻关、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合成打击。
特别是,今年4月以来,北京环食药旅警方会同烟草专卖部门,组织全局环食药旅系统深入开展打击网络平台销售伪劣电子烟专项打击。截至目前,先后在北京和外省多地累计破获相关案件15起,打掉犯罪团伙16个,捣毁窝点32处,刑事拘留52人,起获生产设备80余台,烟弹24万余个,烟油5.4吨。
下一步,北京环食药旅警方将会同烟草部门持续发力,重点打击那些向未成年人销售伪劣电子烟的犯罪行为,共同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倪家宁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