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央行行长:继续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逐步淡化关注数量目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9 12:00
更多资讯 关注半两财经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题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及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潘功胜表示,今天的发言是央行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的一次努力,未来央行将不断完善和做好中央银行沟通。

央行规范市场行为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

对于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立场,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降温,但仍有较强的粘性。各国央行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而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我们也注意到,经过几十年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一些金融机构仍然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不应该的。"潘功胜说。

他表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央行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谈到人民币汇率,潘功胜表示,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时点不断推后,中美利差保持在相对高位。央行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但同时强化预期引导,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外汇市场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市场参与者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使用汇率避险工具。同时,目前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达30%,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汇兑风险敞口。我们应对外汇市场波动的经验也更加丰富。今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转向,美元升值动能减弱,国内外的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跨境资本流动平衡,扩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

展望未来,潘功胜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同时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他指出,在调控中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灵活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坚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

要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潘功胜分享了五点思考。

第一是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39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当前近25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很大,这一块不仅不再增长,反而还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贷款要先填补上这个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现为增量,全部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

他表示,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第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近年来央行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但也有一些可待改进的空间。比如,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种还比较多,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利率关系也比较复杂。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同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

第三是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近期市场对此比较关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

他指出,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第四是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未来,央行将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继续坚持用好和丰富这些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框架,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

第五,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

“今天的发言就是我们朝这个方向做的一次努力,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和做好中央银行沟通。”潘功胜说。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LPR继续“按兵不动”,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改变吗?
经济日报 2024-06-22
收窄利率走廊宽度、淡化MLF政策利率色彩 潘功胜详解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第一财经 2024-06-20
央行行长潘功胜:金融总量数据的“挤水分”效应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6-20
市场专家:逐步淡化MLF利率的政策色彩 价格型调控将在货币政策实施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上海证券报 2024-06-19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
上海证券报 2024-06-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