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里背对断崖护孩子下山的消防员们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1 21:57

2023年8月,海河“23·7”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后不久,一条消防员在断崖旁用身体筑起人墙,护送孩子下山的视频登上了热搜。五一劳动节前夕,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了2024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名单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因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两支队伍分两路进山寻找被困旅客 看见列车时心跳加速

2023年7月29日以来,京津冀地区持续强降雨,丰沙铁路发生严重水害。7月30日,由乌鲁木齐开往北京西的Z180次旅客列车紧急停靠在北京门头沟区安家庄站,列车组人员为了保障旅客安全决定就近,将车上旅客转移至安家庄村避险。

8月1日上午10时许,特勤支队作为先头救援力量,组织了20多名队员,携带400余份生活物资和急需医药,从龙泉消防救援站出发,徒步前往已经失联了的安家庄村。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特勤支队副指导员郝金雷说,在洪水的冲刷下,他们进山的路充满了坎坷,路上不少地方出现了塌方、落石,甚至有的地方因山洪冲刷变成“死路”,“我们必须根据路况随机改变行进道路。”郝金雷表示,很多路不仅是窄,有的地方路面看起来是好的,但是路下面的土已经空了,还有的地方,一踩下去全都是泥,“泥最深的地方都到了膝盖。”

除了脚下的泥泞,队员们还需要迎着风雨。尽管都穿着雨衣,但雨衣遮得住雨水,却防不住汗水。“从10点走到下午7点我们才到村子附近,这一路上,我们翻过了7座山,走了30多公里的路,因为汗水浸泡,身上成片成片起了疹子。”消防员薛鹏慧说。

在郝金雷、薛鹏慧一行人翻山越岭向安家庄挺进,没有任何消息传回的时候,前沿指挥部在当天下午决定,再派出一支队伍,沿着丰沙铁路一路向西,去寻找失联的Z180次列车。

“我们是下午6点到达的斜河涧站的,到达之前的路,断断续续地搭了一段车,但是从这里开始,我们只能依靠双腿前进了。”走在这支队伍最前面的消防员张学培说,他们这支队伍和沿公路进山的队伍不同,队伍中还有几名医生同行。

张学培告诉北青报记者,随着天色的渐晚,走在路况未知铁路上的他,内心也越来越紧张,“有些地方洪水把铁路路基冲垮了,我们只能踩着悬空十几米的铁轨慢慢通过。有的地方则需要跨过大桥,穿过隧道。我们当时穿过了大约七个隧道,隧道里特别黑,一脚踩下去淤泥已经漫过了膝盖。”但为了尽快送达补给解救被困人员,张学培只能在心里给自己打着气,然后不停往前走,直到看到了停在铁路上的火车,“看到前面隧道停着火车我心跳速度一下就上来了,赶紧打着手电上前查看,列车里留守的工作人员在看到我们后就哭了。”

背对断崖护送孩子下山 转移被困群众300余人

回忆这段经历,张学培的形容是“整个人都走麻了”。张学培说,他们到达目的地了解完情况后已经是深夜了,于是,决定找地方休整一下再出发去安家庄村与另一支队伍汇合。

在张学培一行人休整期间,安家庄村里,特勤支队支队长王墨、副支队长岳馨等人在安抚好900多名被困旅客后,用卫星电话和指挥部取得了联系,制定了三套撤离方案:第一套是每名消防员带10个人;第二套是大家集中走;第三套就是将孩子、老人和青壮年分开走。

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他们在决定先转移孩子,随后,他们又研究了路线。岳馨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最后之所以选了绕远走109国道,是因为从上山的情况看,这条路对于孩子还是相对“友好”的。“它的路上虽然有沟,有断崖,还有大堆的落石,但是这条路积水较少,需要渡河的地方也不多,我们抱着孩子就能顺利通过。而另一条沿铁路轨道出山的道路,路上需要跨越水坑,积水最高的地方甚至到消防员的腰。如果带着孩子走,太危险了。”岳馨说。

方案确定后,他们又做了另一个决定,就是派一支先遣队带着孩子们的行李连夜下山探查路况,并安排好后续的支援问题。

8月2日凌晨2点多,几乎没休息的岳馨带着在上山途中受伤的队员摸黑下了山。“我们上山的时候,30公里路,有25公里是在爬坡,而下山则是相反的,只有最初的5公里是需要爬坡的,剩下都在往下走。”与岳馨一同下山的郝金雷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下山探路的过程中,他们果然发现了新的塌方点。

当天下午1点半,从山下带了药品、食品返回山中的岳馨在把补给交给安家庄村临时安置点负责人后,和另外24名消防员带着38名孩子和7名老师开始往山下走。

尽管109国道已经算是他们勘测过的路线中最好走的一条,但路上也有13处深沟、断崖、落石路段。消防员王孟凯说,他从头到尾,几乎都是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带着孩子走的地方,都是他先走过确认没问题的。

岳馨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防止路上孩子出现害怕的情况,他们在出发前就和老师沟通了这一路上都有哪些地方会比较难走,在即将经过难走路段时,他们也会再次提醒老师先安抚孩子。

“视频上出现的地方,就是我们前期探查过的13处难走路段之一。”王孟凯说,那条路原本是一条双车道的盘山路,而现在,路坍塌得只剩下半个车道的宽度,有的地方甚至更窄,山崖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他们以排人墙的方式,给孩子们搭出了一条“安全通道”。

“其实热搜视频上的这段路在整个护送过程中算不上最难走的。”薛鹏慧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走到丁家滩村的时候,大水早已将马路旁边固化山体的岩石冲走、路基冲断了。甚至在过桥的时候桥体基本已经倒塌了。“20米长的桥基本被冲垮了,就只有桥的护栏旁边有50厘米的行走空间,这种路对孩子们来说很不安全,队员们尽量能背就背,能抱就抱。很多地方的淤泥已没过成年人的膝盖了,我们就把孩子扛起来走,有的队员甚至一路上都在抱着孩子。”

在护送孩子们下山时,消防员始终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除了要背、抱年纪较小的孩子,还要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情绪。“看见哪个孩子情绪不对了,或者表现出一点点累,我们的消防员就赶紧上去哄,然后抱着走一段。”岳馨说。

下午5点,在历经了4个小时徒步穿越后,他们终于到达了集结点。

据悉,这次救援,特勤支队以最快速度到达滞留旅客村落,第一时间卫星回传滞留旅客人员数量、位置,为整个救援工作提供关键信息,转移出被困群众300余人。

4小时成功转运211名受灾群众 淤泥没过膝盖200米的路走了45分钟

结束列车转运工作后,特勤支队的指战员们又将“战场”转到了王平镇受灾人员转移的工作中。8月4日,特勤支队配合区政府,在4个小时内紧急转运211名老弱病残群众至方舱安置点。

苏文豪回忆道,他们在王平镇某养老院转移老人的时候,养老院内水位已经到腰,“一脚踩下去淤泥都能到膝盖,我们只能用担架抬着老人出养老院。在转移一名行动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时,200米路,我们抬着老人我们走了45分钟。”

在救援转移过程中,有的独居老人不愿离开,消防队员们怕他们食物和饮用水短缺,就把带来的补给送到老人家中。

“当时有一个老太太被困以来一直都靠着楼下邻居接济吃喝,但是当时邻居要撤离了,老太太很害怕,我们安抚她后,把四五箱水和吃给她搬上楼,又帮她联系了儿女。”苏文豪说,对于一些生病的老人,队员们不仅要帮助他们脱困,还要把他们送上救护车。

洪水导致王平镇断电,一名老人在失去了呼吸机支持后,需要迅速就医。队员白桂龙将老人背下楼又送上了救护车,但他却没有离开。”当时积水都到腰了,救护车不好走,我们就跟在车后护送,防止意外发生。”白桂龙和队员们就这样,跟着车直到将老人护送到交界点,抬老人上了另一辆救护车去就医才离开。

许多年纪大的老人看到积水和淤泥很紧张,在队员转移他们时,老人的手紧紧地抱住队员的身体。“我背着老人的时候感觉她很紧张,我就聊天安抚她让她别担心。”白桂龙告诉北青报记者,面对这些老人他也会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

赴海外参与国际救援 连续获五一劳动奖状

除了参与国内救援,特勤支队还在国际救援中展现了中国形象。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8级地震。2月7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收到赶赴土耳其参加国际救援的任务后迅速乘坐包机出发。

当地时间2月8日凌晨4时30分,中国救援队抵达土耳其阿达纳机场。抵达后中国救援队立刻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尽管救援队中许多队员都有丰富的地震救援经验,但满目疮痍的城市对于队员心理仍然是不小的冲击。

聂鑫胜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救援,他要面对的还有实操救援的巨大考验,砖混结构的大楼坍塌后呈叠饼状压住被困者,队员需要打穿层层楼板刨开砖头将人救出。“大楼倒塌后人被压在下面,现场血腥气非常浓重,我们有时候还需要踩在压住被困者的楼板上打孔,尽管板子很厚,也很担心会伤害被困人员,这对心理素质和技能都有很高要求。”聂鑫胜说。

在救援过程中,由于坍塌情况复杂,探测工具常常出现误报,但中国救援队始终抱着再多找一找,说不定废墟下还有人的心态进行救援。田园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我们救出第四个被困者的地方,其他国家的救援队已经搜索过了,认为那里没有生还者了,但被困者家属说那里还压着他的亲人,我们就立马过去找。”在废墟上打孔呼唤后,废墟里迅速传来了回应的声音。最终,中国救援队在被楼板压着的铝合金床下找到了一名女性生还者,并将其成功救出。

在参与营救的10天时间里,当地余震不断,许多队员在余震中也没有停下救援。“当时楼房半边已经塌了,我们进去救人的时候发生了余震,我给自己鼓劲儿,告诉自己这里是三角空间,不怕!塌不了!”在提到这段危险的经历时,陈兴达副站长笑着告诉记者。

在余震中营救一名被房屋横梁压住腿的被困者时,队员王波钻入坍塌空间,用身体撑起木板挡住碎落的水泥块,为被困者营造安全空间。王波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们给被困者周围做好支撑后,发现破除压在他身上的房梁,会有大量水泥块落下,为了避免对被困者造成二次伤害,我就拿着木板钻入了40厘米左右的空间里,撑住碎屑。”在队员们的努力下这名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

在中国救援队刚去的时候,当地的民众和救援力量对他们还不熟悉,但后来中国救援队每救出一名被困者,现场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在为期10天的救援行动中,队员们常常扒拉几口饭,稍微坐一下就又投入救援了。陈兴达回忆道,“连续救援让每个人的精神都很紧张,加上救援点位要不断更换,我们基本没办法安稳休息。”

在这次跨国救援中,中国救援队累计出队21批次,连续在震后69小时、84小时、88小时、 107小时、 135小时、 155小时营救出6名生还者,接连创造救援奇迹,得到了联合国救灾组织、土耳其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获得土耳其“共和国崇高贡献奖章”,也在去年,以中国救援队的身份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面对今年的二次获奖,岳馨告诉北青报记者,帮助人民群众渡过难关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队里每一名消防员都为自己身穿这身衣服而光荣。“荣誉不是终点,而是下一阶段的起点。特勤支队能够再次获得五一劳动奖状,这是对我们付出最大的认可。”

实习生 杜紫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天琪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王朝
校对/杨波

相关阅读
广东消防驰援抗洪一线 托起“生命之舟”
中国新闻网 2024-06-22
视点|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1
男子山中探险迷失方向被困 消防员渡河救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4
一家5口爬野山被困 消防员连夜搜救 消防员提醒:登山要选择正规路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3
山西省阳泉市消防救援支队泉中路特勤站:用行动践行忠诚卫士誓言
中国新闻网 2023-10-16
北京消防员潘照虎:在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与死神竞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6
消防员们断崖边排人墙保护孩子视频引关注 对话当事消防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6
消防员背八旬老人翻山走出受灾村庄 成功脱险后一家人希望来当面道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