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大剧院“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特色艺术教育品牌邀请到收藏家汪世林举办了一场“时光冲不淡怀旧·岁月不辜负经典”讲座活动。活动现场,汪世林不仅向观众讲述了黑胶唱片的历史与发展,还向国家大剧院捐赠了40张珍贵老唱片。
这并不是汪世林首次捐赠唱片:2008年进入收藏领域以来,他曾在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中国传媒博物馆、中国音乐学院等机构举办唱片展,藏品被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传媒博物馆等机构收藏。2018年,他向国家大剧院捐赠了400多张珍贵老唱片;2019年新中国建国70周年前夕,他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首版样片、《歌唱祖国》等33张珍贵黑胶唱片,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汪世林看来,收藏是有魔力的。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汪世林表示,“那些老物件都是带着感情的,需要我们好好对待。”谈及为何将自己苦心收集的心爱藏品无偿捐献出来,汪世林表示,“收藏这个事儿不能光放在自家仓库,好东西要展示给大家,分享给大家。这些藏品本身是社会价值和公众资源的一部分,把它们捐献出去,也回归了它们本来的属性。”
收藏唱片已有1万多张
汪世林早年在政府机关工作,2002年进入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负责联络工作。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他到一个文化公司当总经理。这一年,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朋友带汪世林去了北京知名收藏家赵庆伟的家。那充满年代感的老照片、画稿、信札和唱片,让汪世林油然而生一种感动。“我本身是一个挺怀旧的人,从小到大特别喜欢那些老的东西。这么多老物件放在一起,对我的触动很大。”
让汪世林没想到的是,那次经历让他从此爱上了收藏。只要有空,他就去找赵庆伟探讨收藏。“刚开始挺盲目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收。后来觉得这么也不太对,应该有个方向。”最终他选定了音乐这个方向。“我父亲拉大提琴,母亲跳舞。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一直对音乐很感兴趣,从小就学大提琴,学了10年。”对音乐的热爱没有让汪世林走上艺术家的道路,却为他的收藏打开了一扇窗。只要是跟音乐相关的——黑胶唱片、手摇留声机、电子管收音机、画稿及音乐资料等,都在汪世林的收藏之列。汪世林粗略统计,他现在收藏了唱片1万多张,电子管收音机150个,留声机20台,还有音乐书籍、手稿以及音乐档案等众多藏品。
关于“第一”的执念
搞收藏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执念,汪世林当然也逃不过这个规律。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热衷于搜集各种跟“第一”有关的唱片:新中国第一张唱片、第一张人民唱片、新中国第一张密纹唱片、第一张薄膜唱片、第一张立体声唱片……。
对汪世林来说,特别有纪念意义的藏品是那张编号为M001的《黄河大合唱》的老唱片。2010年,赵庆伟手里有一批唱片要出手,大概1300张。汪世林知道之后就跑到赵庆伟家里,“我随便从上面抽出一张,品相特别好,全新的,就是这张《黄河大合唱》。1300张唱片一共几十箱呢,我一下子就抽到了这张,真是和这张唱片缘分很深。”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小时候学音乐非常了解这部作品的地位,而且这个作品我也特别喜欢。而这张唱片是中国的第一张密纹唱片。密纹唱片纹路比较密集,储存的音乐量大。普通的唱片只能播4分钟左右,而密纹唱片能播17到20分钟。当时我先把这张唱片拿回去研究了一个星期,觉得很好,就决定把这1300张唱片全都收走。”最终,汪世林花了25万收藏了这1300张唱片。从此,他的收藏库里开始有了唱片这一项。
另一张让汪世林印象深刻的唱片是编号为38206的唱片,“38就是民国38年,也就是1949年,206是它的编号。这张唱片的名字叫《你是灯塔》,又名《跟着共产党走》,是咱们新中国的第一张唱片,在收藏圈里非常有名。” 汪世林说起自己收藏的心爱之物滔滔不绝,“1949年6月,新中国第一个唱片厂——大中华唱片厂恢复生产。第一批生产了6张唱片,38206是第一张,非常有意义,主题也好,所以价格非常贵。当时我也是辗转从福建的一个藏家手里买的,咬咬牙花了9万块。”
55岁生日第一次因捐赠上热搜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汪世林开个展的愿望愈发强烈。2017年,他给中国传媒博物馆捐赠了200多张唱片,做了一次个展。“当时我算是带了个头,因为国内黑胶的收藏还没搞过个展。”那一次,有很多人来看汪世林的展览,这让他非常欣慰:没想到自己的收藏给那么多人带来了快乐。
自此,汪世林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在2018年、2019年分别向国家大剧院和国家博物馆捐赠了藏品。2019年8月5日,汪世林向国家博物馆捐赠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歌唱祖国》等33张黑胶唱片及发行时的文献资料。“捐赠给国博的这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片是1949年首版样片,当年只做了10张。第一张是我买的。”汪世林把它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后来,国博把它放在了一号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枚礼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第一块牌匾,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张日报报纸等文物放在一起。”
捐赠的当天,正巧是汪世林的生日。“那个日子是我自己选的,特别有意义。”汪世林说,“活动当天恰好国博在搞一个非常重要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展览,很多记者都来了。他们参加完那个活动,就转到我这里了。所以那次记者特别多,我还上了热搜。可以说给我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55岁生日。”
国家博物馆非常重视汪世林的捐赠,表示此次捐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博在唱片类馆藏方面的不足,丰富了相关展陈内容与形式。这也让汪世林很欣慰,“由国家留存这些珍贵的文物,才能使它们长久留存。这是我作为北京市的公民应该做的。”
不能什么都要,多了就爱不过来了
收藏圈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据汪世林透露,“这个圈子不大,也就千儿八百人。有些人专门收唱片卖唱片,但有些藏家是只进不出,像我有的时候会把一些不重要的出让、分享出去,留一些精品的。”
汪世林的藏品基本都是自己花真金白银买回来的,“因为在收藏圈不会有人赠送你东西。”但也有例外,随着汪世林在收藏圈小有名气,身边的人也都知道他搞收藏,所以有很多朋友会把家里的唱片留给他,“这些量很小,都是价值不太高的。人家好心送我,我都笑纳。”
而那些不错的藏品,来源就比较广。“我们有个收藏群,有时候有些不错的藏品一出来,大家就闻风而动。我还有下线,有时候为了拿到一件好东西,还让自己的下线去帮忙找。不过这里面也有实力的原因:一张唱片上万就已经很贵了,一般人拿不动。藏品经常会冒出来,老这么买的话,一般人的钱都跟不上。所以收藏不能什么都要,东西多了以后就爱不过来了。”
如今,汪世林一方面是北京时代环球国旅的负责人,一方面做着自己热爱的收藏。“搞收藏的人手里都没什么钱,有钱就买东西了。平时自己都是省吃俭用的,但只要是见到好东西,有的时候借钱也要买。没办法,对这个东西有一种莫名的感情。幸运的是,家里人都非常支持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