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灾后重建迎新春 期盼龙年更红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1 07:50

4bt6_b.jpg

2月9日,大年三十,房山区窦店镇苏村村委会的大会议室里整齐摆放着4张大餐桌,红色的桌布显得格外喜庆,桌上的火锅咕嘟咕嘟升腾着热气,红彤彤的橘子、饱满的花生、五彩的糖果、各色饮料把桌面挤得满满当当,外地在村务工人员、独居老人等40余人围坐在一起,大家伙一边看春晚,一边涮火锅。

4bt5_b.jpg

这是一顿十分特殊的年夜饭。早在当天下午,村两委干部就已经在这个临时“餐厅”里忙活开了,包好一盘又一盘饺子。会议室里贴满了福字,屋外的苏村主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丝毫看不出这里在几个月前曾遭受过洪涝灾害的侵袭。在村民记忆中,这么多人一起吃年夜饭还是头一遭。今年,村里到处红红火火,年味儿比往年更浓了。

4bt7_b (1).jpg

547户村民几乎家家受灾村干部助力重建恢复信心

时间回到半年前,苏村的景象和今日大不一样。2023年7月底,北京迎来持续性强降雨,房山区平均降水量达599毫米。苏村受灾严重,村里道路一度被洪水淹没,水面上漂浮着各种杂物,家家户户几乎都进了水,水位最高时有3米多,全村547户、2205人受灾。洪水退去后,部分村民家里的家电、家具都被水浸泡,有的屋子墙上出现了裂缝,甚至地面塌陷。村子里到处都是淤泥,一些地势低洼处淤泥可达半米多深……经鉴定,苏村有151户房屋需要重建,300多户房屋需要修缮。

彼时,苏村党总支书记董文革就在村委会住下了。他一边安抚着被转移的村民,隔三差五抽空到下坡店安置点,沟通后续安置房入住、村里重建工作等事宜;一边穿梭在村里的边边角角,查看重建工作进展,统筹调配人员和设备。在经历清淤、房屋鉴定、安置群众等一系列工作后,苏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逐户摸排,帮助村民联系施工队。2023年10月,苏村316户房屋的局部隐患全部处理完。曾因洪水满目疮痍的家园,也迎回了暂住在安置点的81户村民。

“从受灾到现在,我几乎每天都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走、看看。从最开始的盯房屋修复情况,到现在关心村民的日常生活。”董文革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受灾后,苏村收到了不少社会捐赠,“米、面、油、肉,村里都全部发给村民,最后剩一箱泡面,也直接拆箱分发给村民。我们能多做一点是一点,让村民知道村里很关心他们,也能帮助大家重建信心和希望。”

需要重建房屋的居民装修完搬回家中时,董文革会自掏腰包,给每家送去20个大馒头,“每个馒头都是半斤面蒸出来的,有小脸盆那么大。温居送蒸馒头,也寓意着‘发家’的好兆头。”

年货备足村里装扮一新特殊年夜饭让年味更浓

4bt4_b.jpg

4bt9_b.jpg

除夕当天,再次走在苏村的主街上,丝毫看不出受灾的场景。苏村村口的牌坊上,挂着两个大红灯笼,牌坊上的字也用金色颜料描绘一新,街边的电线杆、路灯上挂满了双排小灯笼,放眼望去,一片红红火火。家家户户在打扫房子、准备年货。还有村民自发组建秧歌队,在街头欢快地扭着,大街小巷年味儿更浓了。“都买什么好吃的了?晚上去村委会吃饺子啊!那儿还能唱卡拉OK呢!”董文革走在路上,打招呼间邀请大家来村委会一起过年。

4bt2_b.jpg

“今年过年和往年不一样,很多村民受灾,村里今年特意订了大批红灯笼,把整个村都装扮起来,让人一进村就觉得热闹、温暖。”董文革告诉北青报记者,过年前,政府还给村里的过水户发放了米、面、油、被子等物资。村里还决定将在苏村过年的外地在村务工人员、独居老人都请到村委会来,吃一顿不一样的年夜饭。

大年三十下午,村两委干部就已经来到村委会忙活起来。牛肉、羊肉、韭菜鸡蛋、茴香鸡蛋,好几种馅料和饺子皮摆在桌上,大家一边聊着天,一边撸起袖子包着饺子。晚上6点20分,村委会的年夜饭正式开席。每张餐桌中央摆着一个火锅,四周是羊肉片、牛肉片、蒿子杆、白菜、豆腐、蘑菇……还有卤水拼盘、各类凉菜、多种酒水。

大屏幕上播放着春晚,村民们互道“过年好”,频频举杯,几轮下来,村委会已是人声鼎沸,充满节日氛围。“往年都是在各自家里吃年夜饭,这次在村委会和这么多人一起吃,感觉更热闹了!”“过去过年,村里都没这么多红灯笼,今年看着这么多大红灯笼,感觉年味儿比以前还浓!”村民们说道。

灾民年前搬进重建新家心里踏实了过年更乐和

在洪涝灾害中,挨着大石河的苏村村民董振家受洪水冲击,房顶、墙壁断裂,地面塌陷,受损较为严重,被鉴定为危房。如今,经过重建,董振的家里已经焕然一新。干净的地砖、洁白的墙纸,墙上挂着全家福、门上挂着福字、窗边摆放鲜花,充满生活气息,像是刚经历了乔迁之喜。

4bt1_b (1).jpg

除夕晚上5点多,厨房的锅里炖着鱼,刚出锅的十碗蒸肉被董振的儿媳赵艳平端上了桌。“我年前就给家里都布置好了,还提前准备了炸丸子、炸豆腐这些过年菜。家里十口人都回来过年,一定要热热闹闹的。”赵艳平说道。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自去年9月开始拆除重建,历经四个月,董振一家赶在年前搬进了新房子。“装修时,村里给送过水泥、涂料,装修好了,还送过电卡、购物卡、被子、锅碗瓢盆等。”董振告诉北青报记者,如今盖的新房上下两层加起来近200平方米,每层有三间卧室。房屋密封性好,还装了地暖,“屋里特别暖和,和原来的老房子冷飕飕的大不一样。”

“刚受灾那会儿,心里特别受打击。家里被洪水冲得什么都没了,心里空落落的,也不知道以后咋办。重建时,亲戚朋友、村里领导都没少帮忙。现在搬回来住,心里踏实多了,过年也有心情招呼大家一起乐和乐和。”董振说。

董振家的情况,在苏村以及整个房山区并不鲜见。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房山区灾后重建工作马不停蹄。目前,房山区一万余宅修缮房屋已于去年10月底前基本完工,重建房屋的开工率已超过80%。随着重建工作的逐步推进,在龙年,更多的受灾村民将住进修葺一新的新房中。灾害已经过去,生活还将继续。

微信图片_20240211071441.png

《北京青年报》2024年2月11日相关报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安徽一村庄受灾后发布紧急求助 村书记:收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物资 足够维持一周左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5
新疆乌什灾后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受灾群众将搬新家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1
北京大学生为灾后重建乡村公园做设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25
新春聚焦|灾后重建迎新春 期盼龙年更红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1
组图 | 红火迎新春
新华社 2024-0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