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神器”变“毁肤凶器”?冬季烧烫伤患者增多!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4-02-09 17:30

最近,大幅度的降温也让取暖神器热销起来。但电暖器、电热毯、暖宝宝等取暖神器使用不当,也会成为“毁肤凶器”。

近日,吴女士因电暖炉使用不当引发火灾,造成全身多处烧伤,由120救护车送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救治。由于她长时间吸入浓烟导致肺功能衰竭,目前已启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烧伤整形科主治医师汤文彬提醒,近期因使用取暖用品被烧烫伤的就诊患者明显增多。他提醒,市民使用取暖设备享受温暖的同时,也要谨防低温烫伤,若发生了烫伤,要正确应对,及时就医。

电暖炉清晨爆炸

致全身深度烧伤

据悉,电暖炉爆炸起火时,吴女士当即惊醒迅速扑火,在屋内逗留30分钟之后,造成全身多处70%深Ⅱ-Ⅲ°火焰烧伤,清晨6点多由120送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救治。

院后,医院开启烧伤救治绿色通道,紧急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和焦痂切开手术。由于患者长时间吸入浓烟导致肺功能衰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连续肾脏替代(CRRT)治疗。

汤文彬提醒,冬季市民大量用火、电、气,会极大增加烧伤的风险。“市民使用电暖炉时不应太贴近皮肤,尤其是皮肤感觉异常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皮肤较易受损的婴幼儿和老年人,如发现异常及时停止使用。”

冬季谨防低温烫伤

冬季常见的烧烫伤类型主要有烧伤和低温烫伤两类。

烧伤包含了火焰烧伤、热液烫伤、热接触伤、化学烧伤、电烧伤,以及皮肤的放射性损伤等。生活中常见的烧伤源包括沸水、滚粥、热油、热蒸汽烧烫以及火灼伤等。冬季的大量用火、电、气,极大地增加了烧伤的风险。医院接诊的吴女士就是由于使用电暖炉不当发生爆炸起火,而导致重度烧伤。

低温也会烫伤?汤文彬表示,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低温烫伤的面积通常比较小,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也许表面看起来不严重,仅仅是红肿或小水泡,但其实皮肤深部已经受到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创面感染导致难以愈合或愈合后遗留严重瘢痕。”

冬季烧烫伤如何防患于未然?

汤文彬医生强调,只有学会正确使用“取暖神器”,烧烫伤才能防患于未然。取暖时避免取暖设备直接且长时间接触皮肤;切勿在睡觉或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使用取暖物;老人或小孩应在家人的监护下使用;随时查看使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止使用。具体而言:

电暖炉:使用电暖炉时不应太贴近皮肤,尤其是皮肤感觉异常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皮肤较易受损的婴幼儿和老年人。

暖宝宝:切忌直接贴在皮肤上,要间隔一层衣物,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电热毯:通电时间不要太长,入睡时应关掉电源,避免彻夜使用。最好选用调温电热毯,可在温度合适时调到保温档。

热水袋:不要灌水太满,盖口需拧紧,防止热水流出。可以使用毛巾、棉布、毯子等将热水袋包裹,或者隔着衣服进行取暖,避免皮肤的直接受热。

艾灸:艾灸时一定要注意对皮肤的保护,艾灸时长不能过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局部触觉、痛觉不敏感的患者须格外谨慎。此外,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以防燃烧的艾炷脱落翻滚致伤。

另外,除了学会正确使用,也需要定期检查取暖产品是否老化或破损,及时更换。一定要到正规渠道购买质量过关的取暖产品,慎防“三无”产品发生意外爆炸,而导致烧烫伤。

烧烫伤后的正确处理:“冲、脱、泡、盖、送”

一旦发生意外烧(烫)伤,应立即按照“冲、脱、泡、盖、送”的急救流程,先立即冷水冲洗,脱去烧(烫)伤区域的衣物,用洁净的毛巾或衣物等保护创面,立即送到医院就医。“冲、脱、泡、盖、送”,是烧烫伤后最科学的处理方式,降低热力因素继续渗入皮肤的速度,起到预防深度烧伤的作用。

另外,被烧烫伤后有人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自行治疗,比如使用“秘制药膏”,或把酱油、牙膏一类的东西涂抹在伤口上。汤文彬医生指出,这些操作可能影响医生对其深度的判断,还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加深,增加治疗难度。

烧烫伤后,面积较小的可以在家中自行换药,用碘伏消毒、使用抗菌药膏等。如果面积过大或伤口迟迟无法愈合,则需要到正规医院的烧伤整形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来源: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南都健闻、广州卫健委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