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瑞士人:准时、“抗造”且爱吃巧克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4 10:00

在欧洲人眼里,只有九百万人口的瑞士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国。我有一个朋友戏谑地说瑞士就是像一颗“鼻屎钻石”, 虽然小但是是颗钻石,虽然是颗钻石,但是只有鼻屎那么一丁点。而且就像鞋子里的石头一样,这颗小小的“鼻屎钻石”存在感还挺强。

在社交媒体上,一群生活在瑞士的外国人也会聚在一起吐槽瑞士。抱怨瑞士价格贵,瑞士人刻板,难交朋友,但是也的确是触摸到了几个瑞士人的特点:非常刻板守时、运动能力强,还有——爱吃巧克力。

活得像钟表一样准确 社交自带“社恐”属性

最让欧洲其他邻国又爱又恨的瑞士人刻板印象大概就是瑞士人的刻板了。瑞士人活得就像他们的钟表一样准确。如果你和瑞士人一起工作,或者有生意往来,你多半会很喜欢这种刻板,因为他们一般都非常守时也守信。但如果是私人交往的话,也许会觉得瑞士人实在是无法变通,比如,你要约瑞士人吃个饭、喝个咖啡,基本上是没法临时约定的,他们会拿出一个记事本或者电子日历记下来,甚至可以提前几个月就预定。所以通常来讲,在心理预期上如果你想约谁见面,能在6个月之内见到就非常了不起了。所以你想要突发奇想地和瑞士人交朋友,大概会觉得很没劲儿。

另外,在瑞士如果你在公共场合遇到熟悉的人,一般也只会冷静地打个招呼,瑞士人大都有点社恐属性,喜欢保持社交距离,不会主动和人交谈,不能适应瑞士人这种刻板节奏的外来文化者会觉得在瑞士根本无法和本地人建立友谊。

VCG21gic18869285.jpg

爱运动且“抗造” 日常抽空运动、节假日还“高山健行”

但是我作为在瑞士生活的外国人,不得不说是真的佩服瑞士人体力,他们真的爱运动而且很“抗造”。瑞士人很少工作需要穿正装,大家好像可以随时都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做好运动的准备。我的很多同事们都很爱运动,平时午休时间也没看见他们吃什么,反而是会趁那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外面跑步、下河游泳或者骑山地车。

在我们公司附近的公园里,每周二还有一个中老年跑酷训练,参加的人都是灰发族,但个个精干灵活。天气晴朗的时候不少人会在两棵大树中间绑个绳子,站在上面练习走钢丝和极限飞盘接力。就算下雨下雪也不影响瑞士人运动的热情,河里涨水、浪高,马上会有人因地制宜的开始下河滑浪。瑞士人就是一年四季的在折腾自己的身体。

我的记忆中有个场景特别“瑞士”:2020年我去阿莱奇冰川,风景就是那种画片上的阿尔卑斯山:蓝天、白云,远处是雪山,脚下是植被稀疏的岩石,山谷是宏伟的冰川。低海拔的地方有一些绿色的草甸,零零星星的点缀着一些农舍。山坡上有高大漂亮的奶牛在吃草。山边有山羊在攀爬。远处有登山的缆车,和画着雪绒花的瑞士旅游标识。

我是坐缆车上到大半山的,在空气稀薄的山上就爬了几百米,到了超过海拔两千米高度的山头,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这时旁边狂奔过一群瘦削的越野跑爱好者。他们衣服湿透了,但是还没我喘得厉害。还有一家子是两个大人带了三个半大孩子踩着山地车正准备往山脚下冲。转头遇到一个很精干的妈妈,背上背着一个一岁多的小宝宝,旁边还牵着三个看起来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全体都穿着冲锋衣和登山靴,背着鼓鼓囊囊的登山包,小脸蛋被阳光晒得红红的,还挂着两条被冷风吹出来的鼻涕。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正宗瑞士人!不心疼自己也不心疼小孩子。

瑞士人最爱的运动就是这个高山健行,这门绝技当然是从出娘胎就得钻研。有一首瑞士儿歌的歌词都是:“我们去健行吧,从一个村走到下个村,带上巧克力,起司和三明治。”在健行这个瑞士人最爱的项目上,瑞士的那几个刻板标签比如军刀、起司和巧克力都一定会出场。到了山上,那几个小朋友席地而坐,掏出包里的水瓶子,自己带的三明治。妈妈拿出一把瑞士军刀,把苹果和起司切成小块分给他们,吃完在妈妈的指挥下他们收拾自己的垃圾装好,雄赳赳气昂昂地又上路了。

巧克力在瑞士像是空气一样 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瑞士是世界人均吃巧克力最多的国家,2023年平均每人每年吃了8.8公斤巧克力。这还是近年来健康控糖宣传后大幅减少过后的数据。瑞士人爱吃巧克力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在这里巧克力不像是一种零嘴和糖果,而像是和空气一样自然而然的存在。家庭、工作单位的茶水间、学校教室、商店的收银台、图书馆的借书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好像就会有巧克力。在超市买东西,店员会在找钱时递过来一块巧克力;走在街上发传单的人也可能随手赠送巧克力;每个季节,节日巧克力都会幻化成应景的形象(复活节是兔子和彩蛋,国庆节穿上国旗装,圣诞节又变身成圣诞老人和各种圣诞装饰品);上了瑞士航空飞机,空乘就会拿着一篮子巧克力出来发,乘客看到巧克力就会马上坐下系上安全带。除了上飞机发的这一轮,飞在途中还要发一轮,下飞机时也会拿着一筐在外面等着发。有一次看到一个瑞航纪录片,飞机因为故障需要迫降,飞行员在报告空管之后第一句话就说:“我们来吃块巧克力升升血糖啊。”

文/贾淑芬(现居瑞士)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新知|瑞士的自行车文化有哪些独到之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9
新知|这个“富有但浪费国”的节能减碳新潮流值得借鉴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新知|瑞士: “起司”撑起饮食文化的“半壁江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9
新知|瑞士:为什么说快乐的童年首先要是安全的童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1
三角巧克力不够“瑞士”了?
新华社 2023-03-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