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迎来“开门红”,假期前三日,“北京消费季”系列活动联动商务、文旅、体育、乡村等各领域消费资源,营造喜庆团圆节日氛围,消费市场安全活跃有序。10月1日,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38.3亿元,同比增长18.1%,较2019年增长11.3%。
政企联动多方让利 国庆假日消费持续升温
市商务局紧抓双节契机,联动多部门和各区,广泛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打造商文旅体融合促消费活动体系,多措并举全面推热假日消费氛围。
国庆期间,西城区“悦见金秋乐购节”、海淀区“社区消费节”、丰台区“购物嘉年华”、延庆区农特消费券补贴专场活动同步开启,平谷区“惠购好礼 乐享平谷”发放150万元通用消费券。市总工会“京彩怡秋职工消费季”推出会员专属福利。东安市场首届香薰节、百货大楼周年庆、当代商城品牌巡展惠享畅购福利满满,东方新天地、君太百货、国贸商城、斯普瑞斯、花乡奥莱消费满额返券,多重优惠加速消费释放。假期前三日,燕莎友谊商城、张一元、稻香村、西单商场、吴裕泰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3.4%、80.9%、79.5%、72.5%、42.8%。
国风场景带动商圈释放消费引力
亮马河畔“MADE BY 京”市集汇集30余老字号新消费潮品成节日网红打卡地,丰科万达推出假日国潮文化汇演、国潮主题展览,凯德MALL太阳宫诗词长廊、惠多港国风演出、西铁营万达市集游园传递浓厚爱国情怀,朝阳合生汇LivePark星空民谣、华熙LIVE五棵松花灯巡游带来沉浸互动体验。龙湖长楹天街“城市风尚季”携手先锋视觉艺术家打造共生场景,中粮祥云小镇户外艺术季“红气球奇旅”彰显浓郁艺术特色,郎园station“银盐市集”、798艺术区“S星球事务局·科幻电影时空之旅”文化展览、国贸商城“剧院魅影”艺术展览升级体验有效释放消费潜力。
据统计,大兴机场商圈、五棵松商圈、首都机场商圈、隆福寺商圈、地安门外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91.6%、37%、35.7%、18.9%、18.4%。
美食联动庆贺华诞 餐饮热度攀升
双节齐至,中秋团圆聚会叠加“味蕾游”,“十一”假期首日,餐饮消费热力十足。不少餐饮商家表示,一大早“电话被打爆了”,从火车站拉着行李箱前来排队的客人络绎不绝。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9日12点,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2022年增长110%。
为“吃”而动,第一波奔赴“味蕾游”的消费者在前门商圈的全聚德、都一处、便宜坊、东来顺等老字号排起了长队。“这两天,前门全聚德门店接待餐客数超过了1700桌。电话都被打爆了,下午1点多,小桌还需要等位近100桌,店里午餐连上晚餐,前厅后厨忙得热火朝天,慕名而来打卡的家庭游客非常多。”全聚德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午10点,第一批游客就已经到店,还有直接拎着行李箱到店的,8成都是外地游客。”在吴裕泰茶庄前门旗舰店,排队买冰激淋的游客里三层外三层,门店负责人表示,双节假期前三天仅茶饮和冰淇淋的销售额就比同期增长了近90%,平均每天售出近5000支茶味冰淇淋。双节的消费热度比往年高很多,可以预见整个“十一”黄金周生意都会很旺。
随着国庆宴、团圆宴持续火热,二友居、庆丰包子铺“我与国庆同庆生”优惠上线,砂锅居、峨嵋酒家、曲园酒楼、紫光园等老字号餐饮供不应求,西贝莜面村、永和大王、麦当劳奉上美味新品。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29日中午12点,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2022年“十一”首日增长110%,服务消费开启火热“国庆档”。美团“神抢手”直播“大牌深折”、饿了么“五折天满减”线上送美味。假期前三日,隆福寺餐饮、东来顺、庆丰包子铺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35.7%、29.6%、29.4%。
商文旅融合 假日新IP赋能消费
一辆单车、三五好友,迎着秋风来一场城市骑行,成为假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30条“漫步北京”主题线路、6个微度假目的地、50个小众景点深度体验城市内涵,41条秋季休闲农业线路串联园区、乡村、民宿资源推介美丽京郊。潮玩IP“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丰富节日体验,大运河音乐节、欢乐谷国潮街头艺术节、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亲子夜游解锁假日新玩法。
美团数据显示,假期首日,全国热门景区、城市骑行道周边的共享单车使用率比较集中,单车企业调集专职运营团队值守保障。北青报记者翻阅大众点评笔记攻略发现,在北京,中轴线骑行是最受游客喜爱的路线。为了迎接双节期间骑行高峰,美团单车运营团队提前“调表调图”,制定了专项保障方案,因地制宜优化部分停车点和运营周转路线。
假期前三日,美团、大众点评上“周边游”的搜索量环比上周增长超170%,据美团、大众点评节前数据观察,9月30日-10月2日预计迎来中秋节后出游小高峰,景区门票、酒店、餐饮等服务消费有望快速增长,共同打造五年来最火“黄金周”。此外,银联商务数据显示,假期前三日,本市住宿、文化娱乐、旅游售票类消费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2.6%、21.2%、20.1%。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