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媒体走访北京多座地铁站发现,本该提供便利的标识,却让一些乘客很犯愁:看不懂、找不到,要么在指示牌前一脸茫然站半天,要么来回踱步四处问路,颇为不便。
好端端的指示牌,咋就指不明白路?有的是“缺东少西”,如一片绿色区域只写了个“东门”,“到底是谁家的东门”;有的“避重就轻”,地铁站外就是知名商圈,指示牌上却寻不见商场名称;有的“抓小放大”,地铁站外办公楼密集,指示牌上倒是标清了公司名,但具体在哪个楼里却不得而知;有的“一成不变”,一些建筑早已更名,站内提示的却是旧信息,很容易让人跑冤枉路……遇到这样的指示牌,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智能手机也玩得不溜,可不是越看越糊涂、越看越着急。
平心而论,地铁虽是公共交通,但也不同程度面临着运维和经营的压力。站内的一些指示牌的确具有一定广告性质,且根据地铁站人流量的不同,收费也不同。但经营之需与便民服务,并不冲突。更何况,既是路标,指路导航是第一位的,这个核心功能的“1”有缺失,其他附着再多也终归是“0”。就现实来看,许多地铁站出入口墙面的空位并不少,引入商业广告并不妨碍设置其他指示性更强的标识,两方面大可兼而有之。目前,对公共交通标识的既有标准规范,尚未细化到出入站口的示意图或指示牌。那么立足既有问题,有关方面不妨尽快行动,把路标指示的规则进一步细化下去,这本身也是做好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生的温度,很多时候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寒冬里,公交站台座椅上添置的暖心坐垫;盛夏时,地铁车厢分隔出的强弱冷空间,这些创新做法着眼的都是小事,却在点滴优化间,带给大家不小的获得感。从种种吐槽中看清真实需求,把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一点点给自己“加分”,也是对精细化治理的生动践行。
于城市治理者而言,像指示牌指不明白路这样的问题,只要善于发现,身边几乎随处可见。向前一步,不惜脚力,肯下心力,善于站在群众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城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坎儿”就一定会越来越少。
文/晁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