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自卑的自己。”
“我讨厌自己的完美主义!”
“我再也不想当老好人了……”
以上,是我在一个社群里看到的讨论。
前阵子我也刚好在直播中聊到“爱自己”的话题,我发现,真正做到爱自己的人很少很少,想与自己的某种性格决裂的现象却很多很多。
大家聊到性格,总是相互羡慕,你向往我的乐观,我钦佩你的沉稳,很少有人对当下的自己感到满意。
性格是每个人身上的印章。每个人的性格都注定属于这个人,不必强求,更无需对抗。
1
首先,性格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一种性格有好的一面,必然也会有不好的一面。如果我们能中立地看待它,它就仅仅是“个人特质”而已。
我有一个学生,性格非常胆小,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时候声音会发抖,有时候甚至紧张到说不出话来。你一定以为她会因为“胆小”而搞砸很多事情,但事实上,很多事情她都做得比我好。
比如采访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不懂的会虚心请教,而且能做到不带任何评判地接收别人的信息。
相比之下,我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略显浮躁,别人聊到什么话题,我一定会忍不住要参与讨论。有时对方的思路会因为我的打断而受到干扰;有时稿件中会带着我过多的个人解读,这些都导致我的采访结果不如她那么理想。
胆小有胆小的好处,对外界的敬畏让她在特定的场合显得格外沉稳,反而更容易让人对她产生信任。而信任的感觉一旦建立起来,她与人交往的恐惧也便不复存在。
“胆小”就像是她与外界相互试探的一种方式,等到她感觉与外界足够融洽的时候,“胆小”的使命就完成了。
这样看来,“胆小”真算不上什么缺点,即使在某些时刻给她带去过尴尬,却也在另一些时刻给她带来了安全。
每种性格都是如此。刚烈在某些时刻是勇敢,在某些时刻是鲁莽;温柔在某些时刻是仁慈,在某些时候是软弱。
我们不要一味地盯着好处看,也不必一味地盯着坏处看,了解性格带给我们的可能和限制,才能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2
其次,一种性格的形成有它必然的原因。
性格印刻着每个人过往的经历,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比如有“讨好型人格”特质的人并不是天生就懂得讨好别人,这种讨好他人的习惯一定是在他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的。
也许他展现自己的真实喜好和需求时遭遇了不友善的对待;他发脾气的时候有人比他脾气更大;他向外界表达诉求的时候总有人责备他这些需求是不正确的……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压抑自己、讨好他人的行为模式,只有这样他才是安全的。成年以后,努力迎合他人便成了他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
再比如,有的人总是表现得特别冷漠,好像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来。也许他的成长伴随着太多的失望,冷漠可以降低他对外界的期望,减少他因希望落空而受到的伤害。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无论一个习惯性言行看起来多么不好,都不要恨它,因为它最初保护过你。
是的,我们没理由憎恨曾经保护过我们的东西。
过期的糖果,也曾是你渴望过的甜,不能因为它出现得不合时宜就否定了它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们能做的,是觉察和接纳。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接纳自己在特定的时候会有本能的反应。
过去的行为模式不适应现在的生活需求,没关系,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认真了解自己,重新树立对外界的认知:我已不是当初那个弱小的我,世界也不是当初那个对我百般刁难的世界——感谢我身上的刺和壳陪我走到今天,如今我已不再需要它们,因为我是安全的。
放下不是一瞬间的事。慢慢来,不要为难自己。
3
都知道“爱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可是还是有许多人不知道怎么爱自己。
最普遍的,莫过于对自己的爱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条件:爱自己的优点,不爱自己的缺点;爱未来可能会变好的自己,不爱现在这个还不够完美的自己。
还有些人,觉得现在没有空爱自己,要等孩子长大、父母终老后才能爱自己。
爱自己,并不是自私到不顾别人,而是要处理好一切关系的源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觉知,与外界的关系也会一片混乱;给自身的爱太过匮乏,便会有太多的不甘、不愿、不满。
无论怎样的性格、怎样的状态,都是值得爱的。
只有真正无条件地爱自己,才不会和生活对抗——不会因为某件事情力不从心而捶胸顿足,也不会因为某段关系处理不好而深陷内耗。
都是肉体凡胎,谁还能没个局限。这些就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生活。
性格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也意味着你在这个世上要走独一无二的路。你注定要与它相遇、被它成全。
人生虽有风浪,接纳便是宽广。
(文章中引用:《身体知道答案》武志红 著)
作者简介:田青青,曾用笔名二次元猫小姐。已出版《你那么努力,为什么还是不成功》《告别平庸》。微信公众号:猫姐能量圈(tqq1214cat)。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