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中)出水后与同事沟通(5月17日摄)。距码头边不远的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中露出团团气泡,略显黝黑的面孔随之浮出水面,与珊瑚、鱼群打交道十余年之久的王丰国刚刚结束他的水下珊瑚移植作业。
王丰国与海南省三亚蜈支洲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石碑合影(5月30日摄)。他与海为伴,完成人工鱼礁、船礁投放,珊瑚移植,协助科研机构调研等工作。“我们也是水下清道夫”,清理海洋垃圾和珊瑚敌害,也是王丰国的日常工作。
夕阳下的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5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由于周边渔民长期过度捕捞、海域生态环境恶化,蜈支洲岛旅游区遂开始海洋牧场的规划建设。2011年4月,随着第一块人工鱼礁投放入海,王丰国的海洋牧场守护之路正式开启。“王丰国就是‘活海图’”,海南大学教授王爱民评价道,“他对于海底鱼礁投放的各个位置都非常熟稔,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上图为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发现的长棘海星(5月17日摄);下图为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员工将长棘海星“打包”准备带上陆地处理(5月17日摄)。
5月18日拍摄的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无人机照片)。“沉船聚集鱼群的效果更好,半年左右珊瑚就开始附着,一年左右就能附着满了”。随着海洋牧场建设的不断进行,王丰国看到鱼礁上附满了藻类、贝类,还有小鱼聚集,愈发生动的水下世界令他信心倍增。相关经验、知识储备的增长也让他的工作更加游刃有余。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结束水下珊瑚移植作业,准备上岸(5月17日摄)。“‘种’珊瑚的时候,身子在水下保持斜倒立,手只能抓着海底岩石,涌浪推过来的时候,很不易掌控。”王丰国在2013年逐步接触珊瑚移植,跟随科研人员从最基础的步骤开始学起,与此同时自行摸索珊瑚移植的实际操作技巧,自主安排珊瑚移植工作。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在水下作业(2020年1月12日摄)。十余年间,王丰国亲历并参与着海洋牧场的建设过程。截至2023年4月底,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已移植珊瑚3.5万多株,投入人工鱼礁及船礁等约8万空立方米,水泥型人工鱼礁2571个,船型礁21艘,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结束水下工作后出水上船(2020年3月27日摄)。“如果有这么一天,从海边潜下去,一眼就能看得到珊瑚和鱼群,我未来的工作目标也就算完成啦。”王丰国笑着说。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在水下开展巡护工作(2020年3月28日摄)。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中)与同事使用浮力袋调整人工鱼礁位置(2020年3月27日摄)。
王丰国(右)在传授珊瑚移植作业中扎带的捆绑经验(5月17日摄)。
王丰国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水下作业过程中(5月17日摄)。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在巡护沉船鱼礁(2020年1月12日摄)。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右)在移植珊瑚(5月17日摄)。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进行水下作业前的准备(5月17日摄)。
王丰国(左)在水下作业前,为部门工作人员安排具体工作内容,讲述相关注意事项(5月17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樊雨晴
编辑/杨小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