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青海省省长吴晓军与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等开展集体谈心谈话。
这场谈心谈话的主题是“围绕深入落实省委关于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部署要求”。
此前,4月2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青海省6名党员领导干部培训期间违规聚餐饮酒,次日,1名干部被发现死亡。
《青海日报》5月5日头版刊发评论文章指出,党中央对这起案件高度重视、省委在这起案件上旗帜鲜明,各族群众对这起案件深恶痛绝,我们必须在这起案件上坚决亮明态度。
中央纪委通报
4月2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青海省6名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2022年12月11日20时至23时许,在青海省举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期间,时任青海省委委员、省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师存武,组织时任省委委员、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青川,省委委员、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文,省委委员、海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多杰,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洪涛,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陶永利,在省委党校学员宿舍聚餐饮酒,师存武利用职权要求省政府机关食堂为其提供并安排公务车辆运送菜肴,李青川提供8瓶白酒,当晚6人共饮用7瓶白酒。次日,师存武因醉酒缺席省有关会议,一名干部在学员宿舍被发现死亡。
经党中央批准,决定给予师存武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李青川留党察看二年、政务撤职处分,给予王学文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青海省委决定给予洪涛、陶永利留党察看一年、政务撤职处分,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严肃问责。
通报还指出,上述几人“是罔顾中央三令五申顶风违纪的典型”。
而且,这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提级审查调查,并指导青海省纪委监委严肃查处和公开通报的问题。
省委书记连续发问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次日,4月28日,青海省委书记陈刚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会议内容透露,青海省委已针对这起典型案例,对标中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青海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若干措施作了修订。
同时,青海省委已制定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方案,扎扎实实在全省组织开展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
5月4日,青海省委召开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动员部署会。
会上,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汪洋对全省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方案作了说明。
青海省委书记陈刚在会上向全省党员干部发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六问”:
不坚持严查严惩,怎么能推动作风建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必须出重拳、下猛药,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权威性。
不刹住吃喝歪风,怎么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查,给党员干部敲警钟、亮红灯。
不做到风腐同查,怎么能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必须以案看风、以风挖案,斩断由风及腐、由风变腐的链条。
不形成强大震慑,怎么能正风肃纪、激浊扬清?必须知耻后勇,利剑高悬,坚决做到紧盯不放、寸步不让。
不发扬斗争精神,怎么能真正做到“两个维护”?必须不遮丑、不护短,坦诚面对,端正态度,动真碰硬抓整治。
不扛起政治责任,怎么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必须扛责担责、履责尽责,交出管党治党的合格答卷。
陈刚要求,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把专项教育整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其中,要着力抓好关键少数,发挥“一把手”表率作用,既管好自己更带好队伍。
吴晓军在会上表示,要深挖案件本身所反映出的思想教育、监督制约、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精准纠治和切实解决本地区本单位突出问题,做到问题不整改不放手、整改不彻底不放手。
省委书记、省长分别谈心谈话
公开报道显示,省委书记陈刚、省长吴晓军都先后与省内领导干部谈心谈话。
在5月4日的动员部署会后,省委书记陈刚与市州委书记集体谈心谈话。
陈刚说,要始终敬畏市州委书记这一岗位,做到对自己、对班子、对队伍高度负责。
要始终做到严于律己,给违规吃喝亮红灯、给兴趣爱好上把锁、给人际交往划条线、给手中权力设道岗,正确对待权力、始终敬畏权力、慎用手中权力。
6月3日,青海省省长吴晓军与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等开展集体谈心谈话。
《青海日报》报道显示,吴晓军的谈心谈话对象有:
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省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构、有关群众团体党组(党委)书记;
高等院校、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党组(党委)书记。
吴晓军说,要深入推进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用“活教材”深刻警醒、反复敲打。
要带头恪尽职守,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敬畏党和人民、敬畏岗位、敬畏人生,反躬自省、引以为戒,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要带头廉洁从政,始终做到严于律己,把握好交际交往的原则、尺度和规矩,守牢为官为人的道德基准,守牢公权为公的本质要求,守牢家教家风的良性延续。
资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青海日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高语阳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