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大木仓”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0 10:00

3月8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谷建芬晚八点音乐会》举办,让我想起了有关“大木仓”的故事。

1992年1月7日,我采访了国际声像艺术公司的老总刘伟仁先生,听他讲述了“大木仓”。

位于西单的大木仓胡同31号曾是二龙路肛肠医院的属地。后为西城区红庙小学校办工厂下挂的国际声像艺术公司租用。

刘伟仁先生毕业于安徽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计量标准局搞技术情报。1970年下放到北京体育用品厂当工人。1980年他调到北京唱针厂搞管理工作,随后开始主持录音磁带的生产。由此调到百花音响器材厂——那个厂子原是制造塑料橡皮的,随后加盟国际声像艺术公司。

我这里那时聚集了“五大配(器)”——李黎夫是1983年来的,温中甲是1985年来的,以前也搞了一点,下半年是徐沛东,上海有许舒亚——现在去了法国,还有中央音乐学院的张小夫,他是最后一个。祝小民是在1985年干了一阵子。跟我合作最长的是朱一公,他的创意比较好,因此编辑主要是以他为主。

1982年时,我就想过搞流行戏曲汇唱。到了1985年的6、7月份。这个想法就固定下来了,想干一下。当时决定从京剧入手。因为温中甲搞传统音乐有特长,就由他配器。现在戏曲加电声觉得很容易了,但当时下第一笔是太难了。整整两个礼拜他什么也写不出来。最后干脆来个大反差,直接上迪斯科,试试把最传统的东西和最现代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当时确实是很费劲,配器难,演奏、演唱难,缩混也很难。现在听听觉得一塌糊涂,在当时可是精品了。录音是在西安,北京还没有24轨录音棚。人员全部拉过去,我在家里24小时盯在电话边上,那边需要什么我解决什么,来回送人,整个录制过程用了两个月。

录音出来之后,正好北京搞了个振兴京昆的会,当时一位副市长听了以后就比较兴奋,说你们干脆搞场演出怎么样?(刘伟仁自叙录1992.1.7)

1985年11月1日,《南腔北调大汇唱》正式演出。

当时京剧正在最低潮,大家都想亮亮相。那时京剧界的这些人怎么摆布怎么听,比流行歌曲界的好弄多了,连一些大名角都是听话极了。你想一个人一套班子,一共才排了三天,结果第一天演出就成功了。现在回忆起来,有点不可想象。(刘伟仁自叙录1992.1.7)

1986年4月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和中国音协北京分会联合主办《民歌大汇唱》。

同年9月6日。国际声像艺术公司推出《世界名曲大汇唱》。

1987年3月1日,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和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交响乐爱好者学会推出“交响乐之春”,北京11家交响乐队参加演出。

1987年6月,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和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歌曲》编辑部主办《谷建芬声乐音乐会》。

1987年的8月,在“大木仓”参加当年国庆期间通俗音乐会策划会的时候,我们几个与会者第一次听到谷建芬老师给我们弹唱她刚刚创作出来的《今天是你的生日》。

1987年至1989年,1995年国际声像艺术公司相继举办音乐沙龙,集中了音乐人进行创作研讨及合作。

怀柔沙龙这段主要是提出的怎么干的问题。我们是每两个礼拜一次,音乐人要来,一起到“大木仓”来,我每个星期六下午发车,星期天回来。这样大家有词可以念,有曲可以听,谷建芬的歌手也在,还可以试唱。

最有趣的是张藜和徐沛东。当时念完了词复印,徐沛东把张藜和广征的词拿去了,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出版,张藜和徐沛东还没有见过面。

“西北风”相当一批作品是从这里出来的。1987年广东出了《信天游》,朱一公拿来叫我听,我一听,有着明显的西北民歌色彩。我在1987年沙龙上给大家听,大家也往上靠。源头是解承强,强化是我们。

《雪城》也是这样搞的。是针对刘欢的特点去写的,不是先写歌,而是先有歌手。加上电视剧的作用,成功了。(刘伟仁自叙录1992.1.7)

微信图片_20230320162132.jpg

陈哲、乔羽、张藜在沙龙上(1987年)

2015年,刘伟仁先生找我,打算把“大木仓”完整的资料托付给我,希望这些资料能给后来有兴趣的中国流行音乐历史研究者提供帮助。我曾协助联系将这些资料赠送给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因为两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许舒亚都曾和“大木仓”有过渊源,惜之未果。

2016年12月22日下午,刘伟仁先生将这批珍贵历史资料赠送给中国唱片总公司。

2019年5月3日,刘伟仁先生去世。当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大木仓”的音乐还在。

2023.3.18

文并供图/金兆钧(乐评人)

编辑/陈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