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不少新冠病毒感染者担心出现白肺、心肌炎等新冠病毒感染以后的后遗症,包括肺部CT检测的“阳康”体检业务备受关注。对此,多家体检机构、线上平台争相推出了针对预防新冠后遗症的“阳康体检套餐”,除肺部CT检查,还包含多项科室检查、心肌酶等实验室检查、医技检查等,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1月10日《广州日报》)
“阳康体检套餐”的推出,契合了部分民众担心出现新冠感染重症和后遗症的心理。有机构推出“阳康体检套餐”后,显示已卖出19万件;不少体检机构声称“如未预约,婉谢体检”,可见正在或准备预约的人数不在少数。这类体检套餐之所以变得如此抢手,部分原因在于疫情引发的焦虑情绪,使得不少人愿意“花钱买安心”。但实际上,“阳康体检套餐”存在多种浪费,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购买。
首先,绝大多数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不会出现重症和后遗症。如果因为害怕极小概率情况,而又为此额外花一大笔钱,这是一种浪费。体检领域存在一种奇怪的、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当体检者因被怀疑患有严重疾病、进而做了大量的复查,终于发现自己没病后,往往不去质疑体检项目是否必需,反而会因此感到万幸。关注焦点的改变是一种心理陷阱,也是导致过度检查的一大原因。
从疾病干预全过程来看,用预防的手段,去做治疗和康复的事,资源利用效率极低。疾病干预主要有三个阶段——预防、治疗、康复。感染者是否出现白肺或心肌炎等并发症,属治疗的范畴,肝肾损害、“脑雾”、心理影响等后遗症干预,则属康复的内容。体检则属于前置性预防手段,拉大网、捕小鱼,针对性不足,精准度缺乏,是在做“无用功”,导致资源浪费。
从临床资料利用效率来看,放着现有线索不利用,却另起炉灶,重做检查发现线索,也是一种浪费。白肺、心肌炎等并发症并非空穴来风,一定会出现相应症状与体征,比如出现胸闷、心慌、发热持续时间很长,以及听诊发现呼吸音和心音改变等。科学的应对方法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来决定是否做进一步检查,否则就可能会浪费现有的临床资料。
从机构分类管理的角度看,“阳康体检套餐”容易掩盖过度检查的问题。医疗机构一般不会轻易做检查,因为这不符合一般就诊流程——患者需要出现症状后,医生才可以对症进行检查,明确病因,方便后续治疗。不过,体检机构针对健康人做检查,则不必遵循这一规律。不管体检的人有没有症状,也不管有没有检查出来问题,都属于正常。很多不便在医疗机构普及推广的检查项目,体检机构却能大张旗鼓地实施,原因就在于此。所谓的“阳康体检套餐”可能导致的浪费,不容低估。
“阳康体检套餐”虽然卖得很火,但患者真正想要的,其实是感染后的“一站式”诊疗。当前到医院就诊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很多,有些医院的CT等检查应接不暇,加剧了患者对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焦虑。大幅提升医疗供给,尤其是肺部CT、心肌酶三项、心电图等并发症防范方面的医疗供给,让优质诊疗变得更加可及,才是当前患者最需要的服务。
文/唐传艳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