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12月27日举行的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文字博物馆表示,为发挥甲骨文研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积极作用,中国文字博物馆将长期坚持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征集工作,对于积极参与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最高可奖励10万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魏文萃介绍,目前甲骨文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释读的有1600余个,大部分甲骨文仍然等待去释读。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前期组织释读的基础上,将分期分批推出未释读的甲骨单字。近期,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将发布第一批共500个未释读的甲骨文字形,希望广大甲骨文研究者及社会公众给予广泛关注。
据悉,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先后开展了两次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征集评选工作。截至2017年9月30日第一批收到论证报告65篇,经过专家初审、终评,最终评选结果是:复旦大学蒋玉斌先生获得优秀成果一等奖1篇,奖励资金10万元;清华大学王子杨先生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奖1篇,奖励资金5万元。截至2019年10月31日,第二批收到论证报告84篇,目前,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初评已经结束,正在推进终评工作。
认出一个甲骨文文字为什么这么值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介绍,甲骨文是汉字的前身,它跟我们现在书写的汉字一脉相承,但经过3000多年的演化,虽然我们了解甲骨文造字的方法与本意,但甲骨文在各方面仍与现代汉字存在很大变化。因此,甲骨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释读,是对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另外一部分就是根据甲骨文释读的情况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甲骨文释读有着严格的科学规范,一个字的确认需要很多条件,比如这个字所出现的频率高低,释读的含义需要在所有的句子中都能读得通,辨识结果才可能得到学界的公认。”
那么甲骨文文字为什么难认?首先,是有一些字出现的次数实在太少。正如魏文萃所说,目前,分散在全球各地约16万片甲骨,甲骨文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释读的有1600余个,剩余还有将近3000字不认识。“其中,有一些字仅出现过一次,或是,这个字只出现在一片甲骨上,且这一片甲骨本身的字也不多,句子又不完整,可能一个句子里面只有三两个字,甚至就一个字,这样的话就很难判断出这个字确切的含义。”何毓灵谈到。
已释读的甲骨文
另外一个原因是不认识的字里绝大部分是名词。“汉字经过3000多年的演变,一些字的名词属性,包括所对应的地名、人物、器物等,都跟现在的生活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文字在造字之初,就可能有特定的含义,或是指代特定的事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大量的字本身就成为了死文字,加上已经失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哪怕根据造字法,也很难对应出这些字在当时是指什么意思。”何毓灵说。
此外,甲骨由于埋藏地下数千年,受到发掘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支离破碎,难以通读。
但随着近20年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甲骨文释读工作也实现了突破。何毓灵介绍,目前借用计算机图像数字化技术完成甲骨的数字化采集,再帮助甲骨缀合,像拼图一样重新把散落的甲骨碎片拼接的较为完整,这对甲骨文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