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卡拉,意为河畔的城堡,当马德里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的时候,阿尔卡拉就已经是西班牙重要的政治与宗教中心了,在中世纪,也就是西班牙的黄金世纪,更是因为阿尔卡拉大学而被规划为世界上第一座大学城。正是这样沉淀了文化与时光的城市,才能造就西班牙语文学史上的明珠:《堂·吉诃德》的作者——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由马德里乘火车到达终点站,下车就可以看见阿尔卡拉塔楼的尖顶,我跟随着游客,向着城市中心——老广场步行而去,路上不时出现一些造型古朴典雅的建筑,可别小看了这些不甚起眼的建筑,它们从阿拉伯国家统治伊比利亚半岛时便伫立在这里。
塞万提斯的雕像矗立在阿尔卡拉市中心老广场正中间
抬头看去,蓝得清澈的天空将教堂的尖顶的红色衬托得愈加鲜明。广场周围的长椅上坐着悠闲的老人,正惬意地享受着地中海的灿烂阳光。看着白鹭从头顶飞过。包围着广场的则是属于阿尔卡拉大学的建筑。这些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式建筑本是教会为了宣扬教义所建,后来又逐渐成为文学与科学的交流场所。
广场正中间则是塞万提斯的雕像,他手持羽毛笔,腰间挂佩剑,身着粗布衫,眼神坚定地望向他的左前方——那是他故居的方向,雕像正对着的是阿尔卡拉老街。进入老街步行几分钟,就能看到塞万提斯的故居,那里很好辨认,因为门口长椅上坐着两座铜像:堂·吉诃德和他笔下的重要人物桑丘·潘沙。堂·吉诃德正身着骑士铠甲,他的脸同他的老马一样干瘪瘦长,不同的是他正神采奕奕,手舞足蹈,同来往路人大声鼓吹自己做的那些愚蠢可笑却勇敢正义的战斗故事,他旁边的桑丘·潘沙就如同书里描写的一样圆圆胖胖,正满面愁容地抱着两个人的行李唉声叹气,想必正在发愁以后的生计。
阿尔卡拉古城广场上矗立着的塞万提斯雕像
幼时生活拮据 在父母带领下受宗教影响深厚
两座铜像身后就是塞万提斯的故居——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二层小楼。人并不多,抬腿进门就是整个小楼唯一的厨房,低矮逼仄的房间内保存着鲜明的古欧洲风格,斑驳的红色砖墙不加一点粉饰。锅子吊在壁炉中的火堆上方,前面放着一个红布矮凳子,最里面的柜子上放着陶罐陶碗——这就是塞万提斯一家七口人的日常活动区域。
塞万提斯的父亲是一个外科医生,然而这并没有为他带来很富足的生活,相反地,人口众多的家庭让他一直在为了生计颠沛流离。上到二楼,右手第一间就是祷告室,这是整座小楼最舒适的地方,孩提时代的塞万提斯会在父母的带领下,跪在圣母像前的软垫椅上祈福祷告。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宗教信仰对他的影响;由祷告室出来到卧室,床头墙上挂着圣母画像,桌子上有耶稣圣像。在一个角落的房间,放着许多形态各异的提线大偶,有农妇、商人、铁匠、屠夫,也不乏国王伯爵这样华丽的角色,他们站在橱窗中各不相同的背景里——这是古代欧洲孩子的乐趣来源,也是塞万提斯对滑稽喜剧的灵感启发的源头。
阿尔卡拉古城的气质与塞万提斯和其作品一脉相承
即便《堂·吉诃德》的主旨是讽刺不着边际的幻想骑士文学,但塞万提斯依旧借笔下人物称赞骑士的忠诚与正义。塞万提斯曾经参加过几次战役,被俘后多次计划越狱,越狱失败又将罪责揽在自己头上。如此漂泊无定令人胆战心惊的生活,都使得他数度提笔,写下老贵族骑士和愚笨仆从的滑稽冒险经历。
塞万提斯的生平被写在故居的纪念册上。离开这里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份纪念册作为赠品,带着它我走出了塞万提斯的故居。回头望向门前的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铜像,还有门前在秋风中萧瑟的大树,它们安静沉默地守着这里,仿佛要将时空定格在那西班牙古老的黄金时代,又仿佛欲向来往游客讲述塞万提斯那令人啧啧称奇的人生。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塞万提斯借他的另一部著作《贝尔西雷斯和西希斯蒙达历险记》的主人公的口吻表达出自身对死亡的焦虑,但他的思想却不曾被死亡打败,由文字组合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都在代替着他给每个西班牙语文学爱好者以阅读的乐趣和无尽想象。
广场的傍晚逐渐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围着雕像玩耍,白鹳伴随着教堂的钟声倦鸟归巢,主教堂的钟声将空气衬得愈发孤独。塞万提斯不曾畏惧战争的伤痛,就像堂·吉诃德不曾畏惧邪恶的巨人,阿尔卡拉这座古老的宗教城市也同样不曾畏惧时光的飞逝。
将苦难与文字杂糅,化作自己的无尚光荣,塞万提斯向每一位读者诉说着他的传奇人生;阿尔卡拉这座城也用塞万提斯的文字所浸染的浓厚文学气息,加之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向每一位旅客再现西班牙独有的那段辉煌历史。
我坐上了归途的火车,向窗外望去,阿尔卡拉的塔楼静静地坐落在远方,岁月如梭,历经劫数的它,此刻正如塞万提斯的成就,守护着西班牙的落日余晖。
文/邢文宣(现居西班牙)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