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章丘不但出产比人还高的大葱,还出产李清照这样的才女。时至今日,章丘的地方名片上又多了一个人物,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
结构生物学究竟是什么,虽然我的大学舍友中有四个人读到生物学博士,但我仍然搞不清楚。芸芸众生只会从一些“肤浅”的东西上着眼,比如颜宁不到30岁就成为清华大学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胡适在北大当教授是27岁。执教清华期间她在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篇,有人告诉我说能发表一篇,就足够在学术界引人注目了。2017年受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后,她还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就在11月1日,颜宁宣布已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将全职回国参与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舆论之所以对这件事反响巨大,可能还与网络上此前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有关。颜宁2017年去往普林斯顿任教之前,曾落选中科院院士,有人说她是“愤而出国”。
尽管颜宁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这两件事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舆论有时候就是这样,它选择相信什么就很难再扭转。仔细看一下关于颜宁的一些采访,不难看出她是一位有性格、有主见的科学家,她甚至不喜欢被称为“女科学家”。对于这样一个理智清醒的学者,我宁愿相信是因为当时普林斯顿大学给了她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为了某个头衔而“负气”出走。
所以在美国拥有良好学术前景的颜宁,为什么要在五年后选择回国,可能更值得探讨。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讨论我们该怎么吸引高端人才。给予人才某种头衔,当然也是一种尊重的方式,但如果仅仅如此可能并不足够。美国“两院”外籍院士的光环,想必比一个还在创立中的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要来得实在得多。充沛的科研资源,宽松的学术环境,尽管国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我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这方面至少不能说比深圳差吧。颜宁回国,究竟图什么?
我想颜宁在宣布自己回国决定时的那段演讲,可能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她说自己的人生经过吸纳、证明两个阶段后,现在准备进入输出阶段。她想搭建一个平台,去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做出原创突破,回馈社会。正在此时,深圳向她发出了邀约。也就是说,颜宁经过多年的学术修为,现在她想出山,将所学落实到社会上,化为先进生产力。而中国及深圳,恰好拥有这样的空间和机遇。或者说在这方面,深圳让颜宁看到了一种更好的选择。
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需求,怀抱绝世才华的人尤其需要一个机遇去证明自己。吸纳人才的最好条件,就是不断为他们创造发展机遇。看上去愚笨的虚竹,在高手如林但却死气沉沉不思进取的少林寺里,可能一辈子都难出头。一旦他走向充满不确定的江湖,很快就跻身武林顶流。英雄造时势,时势也造英雄。这种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其动力源于客观的时代,也源于主观的顶层设计。
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中,用整整一大章的篇幅谈科教兴国战略,报告强调将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每一句话背后,都是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涌动着无数的机会。正如此次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筹建,其实早在201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文件中,就已经提出。2021年深圳市政府正式形成了建设方案,形成了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的创新模式。有了这样蓝图愿景,颜宁这样的人才自然能看到机遇所在。
一位从事人才引进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其实每年都有大量旅居国外的高水平人才回国。但是颜宁这样学术能力顶尖、且在学术圈拥有相当知名度的人才回国,仍然具有某种信号意义。落实二十大制定的蓝图,扎实推进一系列伟大构想落地,在这个进程中就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时代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先知先觉的人已经随风奔跑起来了。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