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丰收节特稿 | 京郊农民钱袋如何鼓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3 07:35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习近平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北京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把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落到实处,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持续探索符合北京特点的农民增收致富之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北京青年报记者实地蹲点调研多个京郊乡镇,力求提炼出在具有北京特点的乡村产业振兴中,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主要路径。

靠特色资源赚钱

农村产业化“钱景”可期

赵家务大葱最高的有2米,矮一些的也有1.7米,葱白平均长度80厘米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丰收在望。在平谷区东高村镇赵家务村,一场以大葱为主角的丰收节节庆活动正在上演:300余亩大葱支棱棱地挺立在田间地头,游客穿梭其间,大葱种植农户“起葱”、上秤、包装,忙得抬不起头……

靠种大葱也能挣大钱?赵家务村党总支书记丁平不无自豪地介绍:“我们赵家务大葱特别得很呢!一个是葱高,最高的有2米,光葱白就能达到80厘米,最重的葱有2.5公斤左右;二个是口感,吃一口‘二高白’清脆爽口、甜而不辣。目前我们村共种植甜葱300余亩,按照亩产量5000斤、每斤大葱售价一到五元不等的行情,刨除成本后,300亩大葱年收益可达150万元左右。”

在平谷,特色产业不止是大葱,还有大桃。据平谷区商务局局长马玉兰介绍,目前平谷区共有11个大桃主产乡镇、111个主产村。如今,平谷大桃年产量超过1.7亿公斤,总收入逾12亿元,大桃品牌价值达101.84亿元,还带动其他平谷农产品销售,拉动集民宿、采摘、露营、农家宴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的“上方山香椿”品牌,是房山区韩村河镇圣水峪村把地方资源发展为富民产业的另一个典型。2020年,圣水峪村成立从事香椿种植、养护、深加工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北京圣水太行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10户,种植有机香椿面积2700余亩。2022年,入社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

昌平草莓、大兴西瓜、妙峰山玫瑰、怀柔板栗……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把特色资源变成主打产业,进而培育出特色品牌,甚至形成地理标志,已经成为京郊农民蹚出的一条可延展、可复制的增收致富之路,也是各区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有益尝试。

靠农产品深加工赚钱

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推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一二三产融合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不少涉农区大胆尝试,将农产品深加工后再销售,将一二三深度融合,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开发农产品供应链延伸,打造“全链”农业供给模式。

板栗是怀柔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区板栗种植面积22万亩,产业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在怀柔区渤海镇,一家名为“老栗树”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830户农户走出单一的板栗销售模式,对板栗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了开袋即食栗仁、速冻栗仁、速冻栗蓉包、板栗馅料、板栗罐头等各类板栗产品,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房山区韩村河镇圣水峪对香椿进行深加工,最初是因为香椿采摘期短、难以储藏保鲜等不利因素。没想到的是,制成香椿酱、香椿酒、香椿调味品等产品的做法,不仅延长了香椿产业链,提升了香椿产业的附加值,还很好地解决了香椿销售问题,吸引了一些外地游客到本地品尝、采摘香椿和游玩,有效促进农业提质增收。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提振京郊农产品消费,引入企业平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今年6月,建行北京市分行携手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依托“建行生活”平台为京郊农产品打造销售专区,开展 “京郊好物 抢‘鲜’一步”线上京郊农产品销售优惠活动。活动为深加工后的京郊农产品打通了上行通道,实现了“农户+经销商+消费者”的供应链模式,从实践效果看,仅6月22日至6月30日期间,就达成近1000单订单,总金额约10万元。

靠新业态赚钱

菊花、灯笼变休闲文旅增长点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通过农旅结合、农科结合、农文结合等模式,京郊各区深入发掘农村产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业态成为当前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

平谷大兴庄镇素有“菊花小镇”的美称。结合菊花的若干康养价值,大兴庄镇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食用菊生产基地。并以“菊文化”为索引,开发出了菊花文化、拉洋片文化、书画文化、红色教育文化、上宅文化遗址、汉城文化遗址等独特人文旅游路线。结合当地的精品民宿项目,形成吃、住、游、养生于一体的旅游业态。

大兴区礼贤镇龙头村,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红灯笼,一派红红火火的背后,是村企创新的新形态。礼贤镇龙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宗永说,该村把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复活”村里300多年的灯笼制作传统,通过引进改造,成立“龙头灯笼”制作基地,召集本村老百姓参与灯笼制作。因为造型好、品质高,龙头村的灯笼迅速打开了市场,年收入达100余万元。以此形成了集休闲娱乐观光、农耕文化体验、民俗民宿接待、创新创意创业于一体的融合产业发展模式。

在京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怀柔“老栗树”合作社正在设计建设北京第一个板栗文化体验空间;房山韩村河镇则推出香椿采摘周,打造“特色文化+精品民宿+生态旅游”的休闲精品体验线;密云区溪翁镇金叵罗村形成了“生态农业+精品民宿+自然教育”的新业态……这些都是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缩影。

据了解,2021年,北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2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2%,实现收入32.6亿元,增长30.4%。休闲农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10.1亿元,占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三成;带动农民就业3.38万人,同比增长7.31%;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占从业人员数五成以上;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3.29万元,同比增长11.15%。

靠转变利益机制赚钱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2021年,北京出台“城乡融合”25条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其中提到,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农户以土地、农具入股企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完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分配方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一年多来,京郊已经涌现出多个凭借新利益机制来赚钱的实例。

怀柔区宝山镇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是典型的京郊农业大镇。以前镇里老龄化严重,土地无人耕种问题凸显。2021年10月宝山镇成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天河川种植中心,以每年1500元/亩标准,流转全镇低效农用地和复耕复垦地块2000亩发展五彩旱稻,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户签署土地流转合同,保障农户权益。今年,宝山镇还创作了“乡村振兴”“华表”等图案的稻田画,推出稻田主题音乐节,将高山五彩稻成功打造成网红打卡点,拓展了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也带火了周边房车露营、精品民宿等旅游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

海淀区苏家坨镇则尝试通过让农民变股东的方式为村民创收。近年来,苏家坨镇完成了镇村两级产权制度改革,在村级层面成立了19个村股份社,集体经济组织获得了平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资格,村民持股,获得分红收益。以七王坟村为例,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后,250多名村民变股东。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租金收入,包括科技园、农业园及老旧厂房的租金;二是农田、农林补贴;三是征占地收入。到了年底,经济合作社还按比例为村民分红。在镇级层面,苏家坨镇成立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设立了镇集体股和村团体股,村集体在镇联社能够获得二次分红。“这种制度设计,既激发了全镇的发展活力,壮大了集体经济,又能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持续增收。”苏家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兴区则在推进土地入市,让农民稳收入方面做了先行尝试。以西红门镇为例,在保证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以各村集体作为股东,把集体土地作价入股,组建集体联营公司。同时,作为股份制公司,每村有一名股东代表。公司对各村股东代表负责,财务情况对股东代表公开。各村股东代表再对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开村集体经济运行内容。针对拆除腾退资金需求大的实际,大兴区与市、区金融机构共同制定出“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未来收益作为抵押”的专项金融产品。为了在地块上市后让农民每年都有稳定收入,通过入股村民地租保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二次分红”等方式,确保农民取得合理、长久、稳定的收益。

靠特色农业险保利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广特色农业险,将有助于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为农业发展撑起保护伞。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条款分为四大项,分别是种植业、畜牧养殖类、农业财产类和价格保险,共36个险种,各区可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实施。

 以海淀区为例,适用于该区的保险主要是“种植业”和“农业财产类”。其中,种植业险种主要包括四类,分别针对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蔬菜、水果和露地花卉;农业财产类险种主要包括温室大棚、果树树体、密植园树体、农机综合保险。“近三年来,海淀区主要投保集中在规模园区以及果农,政策性农业保险出险笔数及理赔金额逐年递增。”海淀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及2021年赶上暴雨、大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户受灾情况较为严重,政策性农业保险很好地降低了农户损失。

除了市级推广的36个险种外,部分区还开设了特色险种。例如,昌平区就开设了2个特色险种:日光温室草莓寡照和蜂业气象指数保险。“草莓是昌平区的特产,但在种植过程中存在两大风险。一怕连阴天,采光不足会影响草莓苗期生长质量,从而减产;二怕自然灾害天气,暴雪压坏棚体或暴雨暴风破坏棚膜,会造成草莓减产和棚体双重损失。”业内专家介绍,“推出日光温室草莓寡照险,为种植户安了心兜了底。”同时,昌平区还结合区情实际,对25个险种追加区级补贴,最大程度地减轻农户的负担。

百姓账本

平谷赵家务村甜葱种植大户梁志伍:

种葱十年面积扩百倍 亩产收益增加两倍

5bt1_b.jpg

梁志伍正忙着将刚起好的葱打包装箱

今年六十多岁的梁志伍,现在是赵家务村甜葱种植大户。十年前,家里人均大葱种植面积只有三五分地,在他看来根本算不上大葱种植户,也很难靠种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短短十年光景,他家的大葱种植从原来的几分地扩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亩,面积扩大了一百多倍。不仅如此,他还牵头成立了北京伟杰雨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将村里的大葱种植规模扩大到300余亩。当地大葱种植已成规模,赵家务大葱的品牌也响当当地立了起来。

“一般在收完小麦以后,就开始耕地种大葱,光地沟就要挖60厘米深。”大葱种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梁志伍个头不高,常年在田间地头劳作把他锻炼得黑黑瘦瘦。大葱种植过程中,培土环节对于葱的生长十分关键,也是最辛苦的,要靠人工一铁锹一铁锹铲土,而且还必须在一天里最热的时候进行——因为清晨或者傍晚凉快的时候,葱叶上的露水一旦沾上土就容易使得葱体腐坏。

去年5月,梁志伍到山东章丘进行大葱种植交流。“取经”回来之后,合作社新购置了专用农耕机械设备,大大减少了培土作业耗费的劳动力,再加上科学应用氮磷钾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赵家务村的大葱长得又长又粗壮。现已申请了土壤有机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十年时间里,种植大葱的收益提高了多少?梁志伍算了一笔账:种大葱的主要投入包括人工和农药、化肥,以前一亩地算下来的投入在一两千块钱,现在在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大葱种植很少用农药,而是采取了粘虫板、糖醋溶液等方式驱虫,再加上人工费用的上涨,大葱种植成本提高了将近一倍。大葱收益的高低最主要看当年的销售行情。十年前,每斤大葱也就能卖几毛钱,亩均收入在1500到2000元。有了品牌效益之后,赵家务大葱去年涨到每斤三块,今年已经卖到每斤五块钱了。梁志伍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说,这两年刨除成本后,大葱亩产收益可以达到五六千元。

品牌上去了,销路也不愁了。梁志伍说,近几年村里的大葱靠熟客介绍已经实现了基本不愁卖。现在,搭上互联网销售的“快车”后,销路更是扩展到其他省份。

微信图片_20220923062010_副本.png

《北京青年报》2022年9月23日相关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叶婉 王斌 蒲长廷 武文娟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中国太保产险 “番茄险” 落地京郊 护航密云特色农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0
千方百计鼓起亿万农民钱袋子
新华社 2024-12-21
新疆喀什:时令蔬菜“鲜”上市 鼓起菜农“钱袋子”
中国新闻网 2024-03-03
农闲变农忙 “冬季市场”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
西安晚报 2024-01-18
北京农学院“博士农场”助京郊农民丰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6
平谷赵家务大葱尝鲜季开幕 邀市民品味京东第一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0
延庆五味子变成“金串子” 鼓起群众“钱袋子”
北京延庆官方发布 2023-09-17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人民日报 2023-07-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