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而充实的暑假生活即将结束,孩子们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学期,老师、家长和同学们是否做好防疫准备了呢?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防疫指南,指导大家一起从容迎接新学期。
师生员工应做到
返校前健康监测
开学前7天,师生员工及共同居住人员要做好健康监测和上报工作,如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鼻塞、流涕、腹泻、嗅觉减退、味觉减退、结膜炎、肌肉酸痛等症状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并就医。返校前应减少外出,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减少与不明来源地人员发生密切接触。
核酸检测
师生员工返校前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有京外旅居史的师生员工及共同居住人员,建议返京后一周内尽量减少外出,不探亲访友,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并按规定频次开展核酸检测。
疫苗接种
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3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应接尽接,对于符合接种条件的18岁以上目标人群进行1剂次同源加强免疫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物资准备
准备好口罩、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一次性手套、纸巾等,并学会正确使用。
上/放学、上/下班途中
(1)坚持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
(2)尽量采取步行、私家车方式上下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需全程佩戴口罩,有序乘车,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当主动报告,及时就近就医。
(3)乘车过程中不要用未经消毒的手触摸口、眼、鼻等。减少不必要的交流,不在乘坐过程中进食或饮水。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物品,如接触应及时用免洗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手。到校或回家后及时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在校期间
入校时
保持安全距离排队入校,自觉接受体温检测,正常后方可进校,如异常应听从学校安排。
教室/办公室内
配合学校做好晨午(晚)检,如有身体不适及时报告,因病缺勤的师生员工应将病情和就诊信息及时报告班级/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一人一桌就座,尽量拉开间距,并做好通风和清洁消毒。课间适当、适度户外活动,学生应杜绝在室内追逐打闹,不串座、不串班。
前往卫生间
应遵循就近、有序原则,避免拥挤,如厕前后正确使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就餐时
排队时应佩戴口罩,排队及用餐保持安全距离,遵循分时、错峰、单向就餐的原则,避免交谈,不要和他人共用餐具、杯子和食物等,用餐后及时佩戴口罩。
回家后
(1)进门后或收取快递后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
(2)取下口罩,放置通风良好处。如需更换,按其他垃圾分类处理。
(3)做好居室清洁消毒和开窗通风,温度适宜时,可开窗户持续通风。
(4)对文具、钥匙、公交卡等频繁触摸的物品可适时用75%的酒精擦拭。
学校应做到
一、制定本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按照国家标准《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GB28932-2012)落实传染病防控“两案九制”等各项措施,开展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全面掌握师生员工及其共同居住人员开学前的健康状况、中高风险区旅居史等情况,动态建立各类信息台账,周密安排师生员工有序返校。
二、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严格控制入校人员,教师员工进校门需核验身份、检测体温并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学生进校需检测体温、询问健康状况。来访人员还需验健康码、行程卡,并进行登记,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确需进校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原则管理。
三、做好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和物资储备,对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厕所、空调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进行彻底打扫,并严格落实通风、消毒制度,确保教学环境清洁卫生。对学校饮用水进行检测,尤其是饮水设备,确保学校供水安全。根据师生员工数量,做好口罩、消毒用品、洗手液、一次性乳胶手套、非接触式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储备。
四、学校各类人员,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如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及时上报并就诊,不带病工作。加强对学校内饮食摊点和食品销售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强饮食从业人员体检和教育,严禁销售“三无”食品。
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使用晨午检系统进行信息报送,随时关注晨午检数据信息,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WS/T 772—2020)要求分析数据,信息准确,分析及时,保证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做到位,把好传染病防控的校门关口。
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腮腺肿痛、腹泻、呕吐、黄疸、皮疹、乏力、结膜红肿等症状时,应立即送至学校卫生室或保健室做进一步排查,怀疑患传染病时应立即隔离,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进行诊治,并跟踪了解学生病情和诊治情况,同时上报地段保健科和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站)。患传染病的学生,待痊愈后方可复课,复课时应查验学校属地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部门出具的复课证明。
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控和近视、肥胖、脊柱弯曲等常见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师生员工防病意识和能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