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微信公号今天(8月28日)消息披露,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8月28日,美“安提坦”号、“钱斯洛斯维尔”号巡洋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对美舰过航行动全程跟监警戒,一切动向尽在掌握。战区部队保持高度戒备,随时做好挫败任何挑衅准备。
外交部此前就此警告美方
事实上,我外交部日前曾就美方扬言穿越台湾海峡进行警告,然而美方仍然一意孤行一错再错。
8月1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媒体提到,美国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在电话吹风会上指责中方对佩洛西访台反应过度,称美将根据长期以来的政策予台支持,包括在台湾海峡进行标准化海空通行行动,支持台自卫能力,强化美台经贸合作,强化自身军事存在。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此回应称,美国高官的有关表态,完全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充分暴露了美方的强词夺理、强盗逻辑和强权做派,我愿借此机会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这次事件是美方一手策划和挑起的,前因后果一清二楚,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美国无端挑衅在先,中方正当维权在后,佩洛西在美国政府的纵容和安排下,明目张胆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一倒行逆施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中方理所当然要作出坚决回应。我们的立场正当、合理、合法,我们的举措坚定、有力、适度,目的是向肇事分子发出警示,对“台独”势力进行惩戒。
第二,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是美方,不是中方。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中国只有一个,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就是台湾自古到今的现状。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明确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几十年来一直不变的台海现状,但这个现状确实被打破,破坏者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台湾分裂势力。
第三,美方单方面炮制的“与台湾关系法”和“对台六项保证”,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背道而驰。中方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美方不断改变现状、不断“切香肠”,在虚化、掏空、歪曲一个中国原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试图突破中国的红线和底线。我们严正警告美方,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制造更大的危机,玩火者绝对没有好下场,犯我中华者必将受到惩处。
第四,中方事先早已多次正告美国,佩洛西窜台是制造危机,将给双方交流合作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美方对此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佩洛西窜台严重损害中方核心利益,中方当然要予以坚决回应,美国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中方有言在先,说到做到,美方不应感到意外。
汪文斌强调,中方再次敦促美方恪守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回到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的正确道路上来,停止损害中方核心利益的言行,为中美合作创造必要条件。
此外,我国驻美大使秦刚近期接受外媒采访表示,美方2012年至今在台湾海峡进行近100次过航,加剧紧张局势,助长“台独”势力嚣张气焰。我们注意到美国军方近日表示,他们将再次进行军事演习或过航。在此我呼吁美国同事保持克制,不要使紧张局势升级。如果美方采取任何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举动,中方将作出反应。
专家:威胁非常有限
美官员扬言所谓的“标准化”通行指的是什么?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告诉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一般而言,他国军舰通过涉及主权的海峡,要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无害化通过。但美国至今并未签署该公约,一直强调霸权主义的所谓“自由通行”。“美军方总想我行我素搞些事情,比如军舰上的舰载装备开机工作等。这就是其强调所谓‘标准化’的意思,挑衅意味强烈。”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资料图)
宋忠平同时强调,正像东部战区回应中提到,美方此举炒作目的远大于实质影响。“美国海军已经准备将所有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退役,这代表着这一级服役多年的老旧军舰已经没有什么升级改造的空间,技术性能相对落后。此番美国派出两艘陈旧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过航台海,虽然挑衅意味强烈,但从技战术角度来看,对解放军的威胁非常有限。一旦美国军舰胆敢有所出格举动,解放军有足够多的手段‘挫败任何挑衅’。”
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组织“常态化”军事行动
东部战区8月26日披露,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多军兵种联合战备警巡和实战化演练,这是根据台海形势变化组织的常态化军事行动。战区部队将持续练兵备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台海地区和平稳定。
根据政知君梳理,东部战区此前曾提到过“常态组织台海方向战备警巡”,然而,在台岛周边海空域进行“常态化军事行动”,此次系首次提到。
美众议长佩洛西窜台后,解放军位台海组织多天集中演训,有媒体曾就此询问外交部发言人:“解放军军演会否成为‘新常态’?”8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应称:“会不会成为‘新常态’,取决于美方和‘台独’分裂势力会怎么做。”
资料|北京青年报 东部战区公号 新华社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岩
编辑/马晓晴
校对/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