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7周年。77年前,人类进步力量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可在今天的日本,日军侵略亚洲的历史不断被翻案,战争受害国人民经历的痛苦越来越被漠视。
分析人士指出,错误的历史认知如今已弥漫日本社会,这个曾野蛮侵略亚洲多国的加害国在不少日本民众心中已变为“战争受害国”。日本政府还不断渲染周边威胁,以此为由大幅增加军费,强化军事力量,谋求突破和平宪法,在军事扩张的道路上狂奔。否认侵略历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使日本无法与亚洲国家实现真正的历史和解,更有可能让日本重蹈战争覆辙,给亚洲国家和日本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选择性遗忘
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到骇人听闻的731部队人体实验和细菌战,再到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罄竹难书。日本侵华战争至少造成中国3500万人员伤亡和6000亿美元以上经济损失。
然而,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很难在日本的教科书中找到。在右翼势力主导的育鹏社等编写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整个侵华战争的历史全部被抹去。部分其他教材即使提及侵华战争,也将篇幅压缩得很小,而且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的名称被改为看不出历史事件性质的“日中战争”“南京事件”。与此相比,日本受到的原子弹轰炸、东京空袭等则被重点介绍,以体现日本的“战争被害”。
一些日本战犯经过新中国审判、改造,深刻反省、忏悔自身罪行,回到日本后努力以自己的证言还原真实历史,为实现中日和平友好贡献力量。但日本右翼势力将他们的证言污蔑为一派胡言,攻击他们自曝侵略史实是“自虐”。
日本历史学家吉田裕指出,当年在缔结“旧金山和约”时,受日本侵略最严重的中国和朝鲜半岛被排除在外,日本对欧美等单方面媾和。这导致日本在战后不久即形成了虚伪、歪曲的历史观,也就是对外最低限度地承认战争责任,对内则予以否认。这种虚伪敷衍的双重标准,导致日本总体上未能真正对战争进行深刻反省,否认侵略历史的思想在右翼势力心中根深蒂固。
扭曲民众史观
否认侵略、美化战争、扭曲民众史观……二战以后,日本右翼势力一直通过多种手段试图为侵略历史翻案。
在政治层面,右翼政客多年来公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中不乏阁僚甚至首相。他们将战犯奉为“英灵”,宣称“向为国作战并牺牲宝贵生命的英灵表达敬意”,公开宣扬错误史观。
在社会层面,右翼势力在历史教科书中不仅隐瞒日本战争罪行,还鼓吹右翼史观,将侵略战争美化成“自卫战争”和“亚洲各民族的独立解放战争”。而日本政府近年来对此不仅默认放行,还亲自下场粉饰侵略历史,比如去年4月就以内阁决定形式将对劳工的“强制带走”改为“征用”,将“随军慰安妇”去掉“随军”二字。在这些操作下,日本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已经被严重扭曲。
大量史料显示,日本二战期间从朝鲜半岛和中国强征了数以百万计的劳工。他们被送到日本本土和占领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从事苦役、遭受虐待,在一些工作地点的死亡率超过30%甚至50%。强征“慰安妇”也是日本政府和军队在侵略战争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严重反人类罪行。据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学者调查推算,日军二战时期强迫多达70万名各国妇女充当“慰安妇”,仅中国妇女就有至少20万人受害。
无论是强征“慰安妇”还是强征劳工,都是日本军国主义践踏人类尊严和权利的野蛮行径,铁证如山。右翼势力和日本政府对此淡化、美化甚至予以否认,并拒绝承担法律责任。这种做法严重践踏亚洲受害国人民感情,是对受害国人民的二次伤害。
警惕重蹈覆辙
尽管日本政府曾有过“村山谈话”“河野谈话”等反省侵略战争罪行的表态,主张反省侵略历史的日本左翼力量曾经强大,但随着日本政界和社会右倾化不断加深,近年来错误史观在日本国内日益盛行。
对此,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石田隆至指出,如果说从战后到上世纪90年代,日本对待侵略历史还是遮遮掩掩的双重标准,那么此后至今的30多年间,历史修正主义已然在日本大行其道,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这个二战时的侵略战争发起国,在当下日本民众心中已然转变为“彻底的战争受害国”。
如今的日本,不仅沉浸于历史中的“战争被害”,更鼓吹现实中的“军事威胁”。日本政府将周边的中国、朝鲜、俄罗斯都塑造为对日本安全的重大威胁,通过此举为大幅增加军费寻找借口,为修改防卫政策文件寻求舆论支持,为修改和平宪法铺路,以最终实现摆脱战后体制束缚、成为“正常国家”的目标。日本民众也在政府和媒体的宣传中越来越认同各种“威胁论”,坚持和平宪法的民意日益被侵蚀。这个口口声声要始终“走和平道路”、处处“重视人权”的国家,恐怕早已在其自我渲染的所谓“威胁”中,忘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侵略战争道路、如何践踏他国人民人权的。
石田隆至表示,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日本经济也遭受重创,经历了“昭和恐慌”,此后日本便迅速走上了法西斯主义和加速侵略扩张的道路。当下日本物价高涨、经济几十年不振,如果再不直面历史,扭转错误史观,恐怕早晚有一天会重蹈战争覆辙。
编辑/赵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