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中国古人为啥脑洞那么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0 14:00

主题:脑洞逆天:聊聊古代科幻与高科技

时间:2022年6月11日晚七点

嘉宾:赵运涛  对外经贸大学讲师

吴艳红  《符号里的中国》责任编辑

主持:宋晨希  喜马拉雅阅读推广人

贾雪飞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阅读推广人

主办:中华书局、喜马拉雅

古人留下不计其数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

贾雪飞: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个自建的空间站命名“天宫”,天宫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蕴含了中国人对天空、宇宙、世界的无限想象。同理,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华为的手机操作系统命名为“鸿蒙”,都使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可见,传统文化符号和我们当今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尤其它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更是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底气。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符号里的中国》选取了传世文献、考古发掘、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0多个符号,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龙凤、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和应用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考辨,并且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

吴艳红:《符号里的中国》是一本饱经锤打的图文书。从2017年立项到2021年出书,历经四五年时间,最终凝结成的这本图文书非常受读者欢迎,不到一年就已四印,销量近3万册。

符号最具象征性,能表达深厚的意义,有最广泛的社会认知性和文化认同感。一个符号往往有几千年的历史,凝聚了诸多寓意,见证了诸多变迁。如龙凤信仰在上古时期就产生了,由图腾而变为祥瑞,其寓意在后世不断变化。以符号来讲中国文化,很难,但很值得书写。难在符号几千年间流变不息,来龙去脉梳理起来千头万绪。所以,我们用了足够的时间和作者一次次沟通,等待作者一次次修改,终于打磨出了满意的书稿。

图注作为看似不重要的辅文在编辑过程中也有故事。原来的图注是说明性文字,只有基本要素,干巴巴、冷冰冰,跟书的风格不搭。我们建议作者针对图片内容写出描述性、趣味性的小解说、小故事,像画外音,娓娓道来。作者“欣然受命”后用了一周时间补写,300幅图,配了2万字图注。作者坦承写的过程很“放飞”,有种分享的快乐。

好的内容少不了好的封面。封面采用了古画《群仙祝寿图》,里面符号多多:有代表长寿的松柏、仙桃,有麻姑给西王母祝寿的场景,有仙人以龙和龙子为坐骑,有乐器演奏,有投壶游戏,等等。封面图很好地呼应了书名,将读者拉回颇具神话性和生活性的情境里,画面甚至氤氲着本雅明所谓的来自古中国的“灵韵”。有了封面的“接引”,仿佛身临其境,阅读准备自然而然。

中华书局美编刘丽老师也暗自用了心:作为装饰的白色“符号”二字集的是马王堆帛书,“中国”二字集的是王羲之书法。“100多个符号,近300幅彩图,浓缩5000年中华文明”等文字采用烫金工艺,很有触感。

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实际上是把传统文化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进行了整理。

我的专业是先秦两汉文献与文学,而我的兴趣爱好的是后世的唐传奇、明清小说等文献。我就想,怎么把我的专业和我的兴趣爱好融合,同时又把大家想知道的传统文化进行科普。

一次,一个小朋友问他妈妈,银行门口为什么摆两个石狮子呀?母亲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写了篇《为什么大门口要摆两个石狮子》,发到“章黄国学”“桃李国学苑”等公众号。后来我自己又开了个公众号叫“九九讲故事”,讲述一些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现象。

前不久清明节,我又科普了一个知识。过去老说中国是用阴历,其实不对,中国古代是阴阳合历。中国古代也有阳历,就是二十四节气。清明节那天清风来了,它代表的是一个气候。但是我们现在过清明节要去上坟烧纸,一个祭祖的习俗是如何和这样一个表现节气的节日结合起来的?

再比如,麒麟跟獬豸有什么区别?爪子像鹿,跟牛蹄也差不多的仁德之兽是麒麟。张牙舞爪,爪子尖利的是獬豸。獬豸是古代最早的测谎仪,谁要说坏话,獬豸就拿角顶他。所以,中国古代法官的帽子,就叫獬豸冠;法院门口,摆的不是石狮子,而是獬豸。

日常生活当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只是我们习以为常,而不太了解它们。我就一篇一篇写下来,渐渐地形成一个系列。我是从上学的时候开始写的,后来越写越多。三年写完之后打磨两年,最后一年时间,我又把我在“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课程上用到的图片收集起来,每篇精致打磨,再加上漂亮的版式,就成了大家看到的精品书了。

明宪宗朱见深《岁朝佳兆图》

古人用想象力创造出伟大的神话

宋晨希:我觉得,这本书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特点:第一,古代究竟有哪些文化遗产影响至今?我想起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的一句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哪些传统被浓缩成了符号,如何影响我们。第二,就是今天我们的主题——脑洞和想象力。不论是看影视话剧,还是看小说,总有人吐槽,说今人脑洞匮乏,缺乏想象力,而古人却能够凭借想象力创造出伟大的神话,一系列的神仙和信仰,让今人不断回望。我想先请赵老师聊一聊,为什么古人有那么大的脑洞,能够借用身边熟悉的物象,创造出一个纷繁多彩的世界?

赵运涛:一方面,古人的部分创造和对于大自然现象的思考是有关系的。比如说古人发现天上打雷,然后打闪,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会想象天上有雷神。《聊斋志异》里说有一个人救了专门负责下雨的雷公,雷公带着他上天,上天后他发现有一辆车,车里边有一桶水,正好他家乡干旱,他就拿起来舀水冲着自己家乡泼去。这是古人把自然现象进行一种脑洞上的想象。

另一方面,跟科举制度也是有关系的。唐代实行行卷制度,考卷是不糊名的,考官能够看到考生的名字。在考试之前,好多考生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一些名家,让他们认识自己,进而推荐自己。早先大家送诗篇,到后来就开始送传奇小说,叫“唐传奇”。士子赶考舟车劳顿,路上为了解闷,就坐在一起讲故事。所以古人的脑洞有时候就是闲出来的,闲着没事干,你讲个故事,我讲个故事,你讲的故事不够传奇,我给你讲一个更传奇的故事。古人的脑洞就在闲暇时间有了这样一个拓展的机会。

再者,古人想象有某种能力,但又达不到,怎么办?只好借助于神话。比如我们现在想要个手机,科技就能够帮助达成。古人也想要是有个类似手机的东西就好了,但是技术达不到,怎么办?古人通过神话想象来实现。比如东晋时期有一个人,他把一种香料涂在手中,就可以和远方的人进行语音对话。这不就是我们的手机吗?我们现在的手机有存储功能,可以存储相片、视频。《高僧传》记载说,这个人在手掌上涂了一点香料之后,可以看见过去的事情。这不就相当于我们手机当中有相册、有视频吗?还有我们现在手机上有摄像头,有电筒可以照光,古人想象在手上画一个月亮、画一个太阳就可以照光,等等。古人的科技达不到我们现在的水平,但又想象要是有这个功能那该多好。

宋晨希:大家看惯了西方的科幻小说,其实中国也有科幻。

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西晋张华的《博物志》里记载有个人坐飞机来到了中国。东晋葛洪的《抱朴子》里也提到一种飞车,甚至还凭想象画出了结构图。还有《列子·汤问篇》里,说周穆王从昆仑山驾车返回,路遇工匠偃师,偃师献上一个会唱会跳的机器人,机器人无礼地向周穆王的嫔妃抛媚眼,周穆王震怒,机器人被拆开。我在想,古人那么早就讨论到了AI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了。现在很多哲学家经常谈,人能不能和机器人产生感情,机器人会不会战胜人类?我觉得这真的是特别特别先进。

我们知道西方小说家凡尔纳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从地球到月球》,其实在敦煌卷子中也有《唐明皇游月宫》这样的科幻故事:八月十五那一晚,唐玄宗在有特异能力的道士叶净能(叶法善)的陪伴下登上了月球。他们穿着什么特殊材料的衣服呢?类似今天的宇航服。

我觉得中国古人的这种想象力,并不比现代人差。清代的《年大将军平西传》里头,甚至出现了升天球、地行船,地行船有点像地铁。像这种科幻小说在古代中国是非常多的,大家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一看,甚至我觉得现在一些玄幻剧的编剧,真的应该从这些作品里汲取“养分”。

马王堆帛画局部,左上角有蟾蜍和兔子

借用谐音讨口彩自古风行

宋晨希: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传统就是“讨口彩”,其实就是借用谐音字,例如“马上封侯”“早生贵子”等等。

中国人喜欢葫芦,动画片还有《葫芦娃》,其实葫芦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与谐音梗有关。再如古代考生为什么考试前要吃猪蹄?因为“朱笔题名”的谐音。还有“狗咬吕洞宾”,其实“苟杳”是一个人名,后来就演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其实是因为四川话中“鞋子”音似“孩子”,以前鞋的质量不好,打狼费鞋,故有此说。

赵运涛:“谐音梗”是中国文化中语言的一个特点,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特征。

比如大家今天讨厌的蝙蝠,在中国古代就是吉祥物,这跟西方文化中蝙蝠象征吸血鬼和蝙蝠侠不太一样。因为蝙蝠的“蝠”谐音福气的“福”,“蝙蝠,蝙蝠,遍地是福”。和珅恭王府里有多少只蝙蝠?9999只。窗棂上、花池子上到处都刻的是蝙蝠的形象,就是为了求一个“福”字。恭王府假山里有康熙给孝庄太后写的福字碑,被称为“天下第一福”。9999只蝙蝠加上那个福字碑,就是“万福”。

而“葫芦”是“糊涂”和“福禄”的谐音。《红楼梦》中“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借用了“糊涂”的谐音。人们更喜欢它谐“福禄”的音,古人喜把“福禄寿”并称,《麻姑献寿图》中有麻姑、鹿、葫芦,这一组合正体现了这一吉祥寓意。

“谐音梗”在年画中更用得数不胜数。古人也求平安,但表达方式不像现代人的《平安经》那么俗,他们用画画来寄托平安。古代过年的时候也集福,用画画来集福,也就是“岁朝图”。过年了,皇上会画“岁朝图”送给大臣。比如明朝皇帝朱见深曾经画了一个钟馗,钟馗手中拿着柏树枝、柿子和如意,这叫“百事如意”。钟馗的眼睛还望着蝙蝠,蝙蝠飞到眼前了,这叫“福到眼前”。

《符号里的中国》分析了四大名著中的大量符号,其中一些便利用了“谐音梗”。如《红楼梦》中写大观园放风筝,宝琴放了一个大红蝙蝠风筝。小说中介绍宝琴说:“可惜这孩子没福。”但是大观园放风筝的时候,偏偏就让她放了一个大红蝙蝠风筝,寓意“洪福齐天”。

中国语言的“谐音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外来文化本土化时,会被我们的谐音梗给带偏。比如说大家都熟悉的四大天王,本是印度佛教的四个护法,在印度那边是四个山头,东南西北各占一头。到了中国,中国人觉得太分散了,将四个人都放在了天王殿里边。其中有一个叫毗沙门的,道教一看名字里带个“门”,得了,来守天门吧。所以本来人家是佛教的护法,到中国就成了《西游记》里轮流守天门的。他们在印度的形象是拿着虎叉和印度的金刚杵。到了中国,老百姓不认得虎叉、金刚杵,于是又被本土化。中国寺庙里四大天王手里边拿的是什么?第一个拿宝剑,第二个拿琵琶,第三个拿雨伞,第四个拿着一条形似龙的蜃龙。宝剑锋利,象征“风”;琵琶调音,象征“调”;雨伞象征“雨”;蜃,谐音“顺”。所以四大天王到了中国,就变成了最具有中国语言特点的一个组合——风调雨顺。

中国古人不缺太空科幻想象

宋晨希:最近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航天员领命出征。不论神舟号还是深海探测器的命名,其实都与中国传统符号密不可分。比如说嫦娥号、玉兔号,都与嫦娥奔月的故事息息相关。现代科技已经如此发达,我们竟然还是用传统的意象、符号去命名我们的航天器。那么在古代,有哪些有趣的宇宙飞船故事?另外,现代人用传统符号去命名科技产品,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赵运涛:实际上月亮上最早还有蟾蜍。如果月球上再建一个基地,可以叫蟾宫。为什么?蟾宫折桂。飞行器如果叫玉兔号,大家都会喜欢;如果叫蟾蜍号,好像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实际上古人最早想象月亮上的阴影就是蟾蜍。为什么?因为生育崇拜。古人看到蟾蜍太能生了,就开始崇拜。所以从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想象月亮上有个蟾蜍。后来怎么又有个兔子?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是“一名而析二物”,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因为读音的误会,蟾蜍的“蜍”与兔子的“兔”谐音,所以到汉代就传成兔子,月亮上就既有蟾蜍,也有玉兔了。汉代的马王堆帛画左上角画了月亮,月亮上趴着一只大蟾蜍,蟾蜍的上面还有一只奔跑的兔子。

西汉时候就有完整的嫦娥奔月故事了,说嫦娥偷了射日的后羿的不死药,飞上天就奔月了。嫦娥为什么能够偷到后羿的不死药?有人说因为他们是夫妻,这并不对。西汉《淮南子》里根本就没有提他们两人是夫妻,东汉有个叫高诱的人喜欢磕CP,为了解释嫦娥能够拿到后羿的不死药,就注释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淮南子》里嫦娥奔月之后就没了下文,但唐代的《初学记》引了古本的《淮南子》,说嫦娥奔到月亮上之后,“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一句在《搜神记》中也有保留。

嫦娥奔月变成蟾蜍这一个传说在唐以前非常流行。但是到唐以后,人们觉得美女变成癞蛤蟆这多不好,所以唐以后嫦娥月宫仙人的形象胜出了,我们看到的嫦娥还是一个美女的形象。唐代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吴刚登月。《酉阳杂俎》说吴刚学仙有过,被罚到月亮上砍桂树。砍完之后树的伤口就自动合上,有点像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

好多人都登过月。唐玄宗也登过月,据说是叶法善、罗公远等人带他去的。他听到仙女们唱曲,就偷偷记下来,回来之后写了《霓裳羽衣曲》。唐玄宗登月不是乘飞船,是登了一个类似梯子的长桥上去的。

古代有乘着飞船上天的传说。《拾遗记》里就提到尧的时期,天上出现了一个飞船,可能是一种古人对于外星文明的想象。这个飞船在天上的时候,忽大忽小忽远忽近,好像在星星、月亮之间穿梭。飞船里边还住着人,这个人经常喝露水,喷口水就可以把天地遮住。古代传说天河和大海是通着的,《博物志》里就说有一个人划着浮槎到了天河,看到好多织女在宫殿里织布,然后看到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河边饮水。这大概是古人早期对于这样一种航天器的想象。

类似于外星文明的宇宙飞船的想象,中国古书中非常多。唐代还有一本小说,说将宇宙飞船上的材料制成一个人的模型,制成之后小人可以飞来飞去,过了不多久,小人和整个船就全都飞到天上不见了。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幻想象,可能是造这个小人的时候触发了什么机关,或者是小人发了什么信号给外星文明,然后就带着这个船回去了。

中国古人可谓脑洞大开,有些想象已经经典化了,比如说嫦娥登月、牛郎织女。经典化之后,就可以把这些符号拿来给高科技命名,如嫦娥号、玉兔号。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些符号很合适?因为它们从骨子里融入了传统文化,我们不用解释嫦娥、玉兔为何,便可周知。再如,祝融是上古时期的正神、大神、火神,把他派到火星去征服那颗荧惑星,再合适不过。

古人没有“导航”,夜晚迷路了怎么办?尤其是在海上。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观察星象,找北极星。如何找北极星呢?可以先找更容易看到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亮度与北极星差不多,本身也是“导航”。这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的原因。

文/中华书局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国学|古人的蛇纹密码,你读懂了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2
历史|提到中秋节 古人想到的是它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8
历史|提到中秋节 古人想到的是它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8
字我介绍|小白兔,白又白 月亮之上躁起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5
筹算:小棍上的中国古代数学智慧
科技日报 2023-11-07
你看!你看!嫦娥的脸偷偷在改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6
历史|你看 你看 嫦娥的脸偷偷在改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5
历史 | 古人为何以桃花作为洪水的预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