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刚到看守所,就跟同监室的人吵架,也有的人情绪低落拒绝交流……面对性格迥异、满含抵触情绪的他们,该怎么办?
让我们听听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从警26年一直扎根监所一线、教育感化3000余名被监管人员、2021年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获得者——北京东城区看守所管教民警周茂丽讲述,她是怎样成为一名好管教的。
周茂丽常说:“对待被监管人员既要“严管”又要“仁爱”,既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也要以人为本、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 让每名被监管人员都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被抛弃,同时,不搞特殊照顾,平等对待。
工作中,周茂丽抓住“满足被监管人员心理需求”这个重点——关注其表现,尊重人格,认可进步,同时,再加上管理技巧和方法,让教育感化不再是难事。
在周茂丽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满了犯罪学、心理学、口才技巧训练、看守所工作手册等书籍,她都要反复研读、揣摩。她更注重对被监管人员情况的全面了解,案件性质、性格特征、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等……这些都是做好管教工作的基础。她说:“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充电”,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监管形势;只有更全面的掌握被监管人员的各种情况,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这些就是一名从事20多年公安监管工作“资深”管教的“秘诀”。
周茂丽常说:“管教工作除了对被监管人员日常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通过教育,让她们打开心结、尊崇法律、回归社会。”
她曾经管理过的一名被监管人员吴某,入所后,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情绪低落,对自己的事总是避而不谈。周茂丽了解到吴某有个4岁的孩子,从这一切入点入手,运用十字管理教育工作法,最终让吴某打开心扉。
她还了解到,吴某自己独自带着小孩,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为了养活小孩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她就安排有会计经验的同监室人员帮助吴某,还找来一些会计方面的书籍让她学习。
慢慢的,吴某渐渐对生活有了信心,还计划出去之后考个会计证,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开始新的人生。
其实,不是所有被监管人员都能配合管理,她也碰到一些让人头疼的“刺头”。新入所人员曹某,刚到看守所不久就几乎跟同监室的人都吵过架,脾气暴躁、抵触情绪严重,着实让大家头疼。
后来,周茂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小细节,曹某在言谈之中,经常夸赞自己的儿子优秀,脸上尽是骄傲。她就顺着这个思路入手,在一次谈话中,趁着曹某夸奖儿子时,突然说了一句:“如果你优秀的儿子知道,他心目中慈祥的母亲,每天跟监室里的人打架,他会怎么看你?”
只这一句话,曹某顿时哑口无言,随后,周茂丽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围绕着孩子以后的成长,反复摆事实、讲道理。曹某嘴上没说什么,可行为上已经有了转变,接下来的几天,她没再跟同监室的人吵过架,慢慢地,学会和大家和谐相处,还主动帮助别人。
周茂丽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她认为:“一个合格的管教民警,不是讲大道理的‘老学究’,也不是强势的‘大家长’,她必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胸怀的执法者。”
如今59岁的周茂丽在公安工作岗位上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一直从事管教工作,2022年2月份,就要退休了。
有人问:“一辈子都当管教遗憾吗?”
“说实话,确实有一点遗憾”周茂丽笑着说,“但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大小,有些人轰轰烈烈一辈子,可更多的人是平平淡淡过一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把一件事做好,同样有意义,‘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是她对26年管教生涯的总结。
在单位,周茂丽是一个非常讲究仪式感的人,个人物品总是摆放得井井有条,衣服、鞋子旧了,但始终整洁;工作之外,她是一个爱美、爱生活的女警察。
在她看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工作对象严格管理和热爱生活并不矛盾,只有懂得生活的美好,才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身边的人,去挽救那些迷途的灵魂。
自1992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她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12次,获评第十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暨“首都政法先锋”争创奖、“北京榜样·最美警察”、北京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女民警、十佳女警等多项荣誉称号。
虽然获得荣誉无数,但这位大家眼中的“明星”管教,还是一如既往,日复一日地工作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她毫不犹豫地冲锋在第一线,最长连续在岗位上奋战42天,在工作量成倍上升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敬业精神,为监所的抗疫和安全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5月,她因抗疫工作成绩突出被公安部评为“二级英模”。她认为,这是对她辛苦付出的最好认可。
通讯员 李振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