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发布,将为立法提供参考
澎湃新闻 2021-12-28 08:03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的编撰研究取得新进展。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及说明》(下文简称专家建议稿)新书发布会暨环境法典编纂理论研讨会”上获悉,由北京卓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卓亚中心)组织,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学者和研究团队共同参与编纂的我国首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正式出炉。专家建议稿包括总则、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综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共七编一千零三十五条,是研究团队在系统梳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研究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立法与环境法典编撰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编纂形成的。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评价称:“专家建议稿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较好地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专家建议稿的出版,是生态环境法典化过程中值得纪念的一个里程碑,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同时也是继续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撰的起点。”

与会专家向澎湃新闻表示,此次专家建议稿属于建议性质,将供立法机关参考。

生态环境法典化有利于解决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存的矛盾与争议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并将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6项重要原则之一,充分体现了法制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乔晓阳表示,生态环境法典化工作,对于发挥此种作用具有关键意义。

他指出,我国目前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总领,以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为主干,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环境法律体系,但他们相互之间都有交叉、重叠,甚至于有矛盾,生态环境法典化有利于解决现存的矛盾与争议,统筹和理顺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使其能够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7年,三十位全国人大代表就适时编撰生态环境法典提出议案;十二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在第三十一次常委会会议上所做的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中,也曾建议对生态环境法典的编撰进一步开展研究论证。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李连宁认为,生态环境法典的前期研究以及专家建议稿的出版探索了一条社会智库牵头、高校顶级专家参与立法的路径,对法典编纂工作本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生态法典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期望,卓亚中心组织的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专家组再接再厉,进入更具实质性的研究,为生态环境法典早日进入到立法程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家建议稿坚持适度法典化,体现整体系统观

在专家建议稿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人民法学院环境法学院讲师丁霖代表其所在的课题组介绍了总则编的概况与特色。她指出,总则编确定了以“全面提取公因式”的法律规范范围、以《环境保护法》总则为基础框架、立足中国环境法治实践的制定思路,包含一般规定、基本制度、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三部分,体现了确认和维护宪法中的生态环境秩序、设计多工具组合与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三大特色。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针对第三编自然生态保护部分介绍说,该编在结构上体现了整体系统观,以此为基础,不仅纳入了已有的法律规定,如生态红线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也补充增加了新的规定,如在国家公园法尚未出台的背景下,第七章自然保护地保护中明确了国家公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与《建议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两个自然保护地基本政策文件中对于国家公园性质和功能的要求,也是对《国家公园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国家公园定义的基本继承。

生态环境法典不可能包括万象,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从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两方面的平衡出发介绍了环境法适度法典化对“度”的把握。据他介绍,专家建议稿在立法名称上采用了《生态环境法典》,没有将资源纳进入使其更宽泛,也没有采用污染防治法典这一更窄的名称,是适中适度的体现;在立法目标上,基本解决了法律规定重叠和矛盾与不系统、不协调问题;在法律关系的定位上,旨在调整生态环境法律关系,排除以经济为目的的法律关系;在法律文件的选择上,以单行法律为主,辅以行政法规和个别规章;立法模式采用了总分结构,即“总则+污染+生态+资源保护+节能和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气候变化”的结构;法律条文既将现有立法纳入,也在个别方面纳入未来立法;条文规范基本保持与单行立法一致。

专家建议稿体现时代性、人民性等特点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认为,专家建议稿具有时代性、人民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度性、约束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例如,专家建议稿坚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第一编总则条文中多次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在第二编污染防治中强化相关法律责任,同时专门设置第三编“自然生态保护”,强调绿色发展,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建立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体现了生态环境领域体制改革最新成果。

另外,根据国际环境新形势,专家建议稿在第七编设置“应对气候变化”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以立法的形式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都是时代性的体现。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孙佑海表示,专家建议稿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例如,对于光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现有法律中只对照明技术规范有零星的规定,且并未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的光污染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常有相关纠纷发生,对此,建议稿在第二编中增加了光污染防治的规定。

再比如,专家建议稿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单独列为一章,系统规定,有利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行政许可活动等权利。(记者 刁凡超 林平)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以高水平法治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法治日报 2024-08-14
沈春耀: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2024-08-07
生态环境法典等23件法律案今年计划提请初次审议
新华社 2024-05-10
法工委: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力争年内提请审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9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纳入生态环境法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7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今年提请审议
新华社 2024-03-08
向世界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法典
法治日报 2024-03-08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稿
新华社 2024-02-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