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2》12月17日全国上映,影片以全新的角色讲述了一份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立意上更具对现实问题的提炼。2019年电影《误杀》以强戏剧冲突的剧情设定,收获了不少悬疑影迷和推理迷的喜爱。从第一部的“完美犯罪”做主线,到《误杀2》里更浓烈的情感色彩,“误杀”系列的风格还是熟悉的配方,延续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相同的困境议题
电影《误杀2》改编自2002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迫在眉梢》,《迫在眉梢》中,生活并不富裕的约翰是一位在工厂里卖命的工人,他本就生存艰难,又发现9岁的儿子迈克尔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故事背景设定在泰国的《误杀2》,同样聚焦平凡的父亲,同样是面临年幼的儿子有心脏病的困境。原作中,高昂的心脏移植手术费用远远超过父亲约翰的医疗保险范围,医院主管决定把他们从等待移植者的名单中剔除。此举激怒了作为父亲的约翰,他愤然持枪闯入了医院的急诊室,绑架了无辜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做人质,要求院方立刻为儿子动手术。
《误杀2》则是林日朗的儿子小虫被诊断为心脏病,只有换心才能活,夫妻俩筹到了换心的钱,但和儿子适配的那颗心脏,却被人半途劫走了。林日朗为帮患病爱子夺回被抢的心脏,被迫走上挟持人质的道路,随着事态的剧烈发展,他却发现事情的背后似乎另有隐情,整个故事环环入扣。
与《误杀》一样,《误杀2》的故事背景也是泰国,但剧情设定及人物关系都是全新的。作为“误杀”系列的第二部,《误杀2》的核心还是误杀,这个概念在第一部里是意外的突发事件,父亲素察为了掩饰女儿失手杀人的犯罪事实,被迫“瞒天过海”从而误入歧途,是一场不得不反客为主的布局。但在《误杀2》里,“误杀”则是父亲林日朗掌握之中的结果,为了给儿子夺回心脏,林日朗多方求助未果,才选择了最终让警察开枪“误杀”自己,将自己的心脏用来给儿子续命,这是一场林日朗自己蓄谋已久的“误杀”。电影主创也给第二部的“误杀”关键词出了解读,“对于一个人的定义,也是一种‘误杀’”。
弱悬疑强情感
从观影的感受来说,《误杀》更有悬疑感。该片先从叙事空间上营造出“悬疑”的氛围,涉及藏尸地、警局、主角家中等多个主要场景,在剧情的展开上,《误杀》更加注重细节的铺设和情节的完美闭环,剧情线索都比较长,让观众忍不住揣测每一幕是否都另有深意。而《误杀2》则是从开始就全盘托出,用倒叙的方式来铺陈林日朗为何铤而走险持枪劫持,并且把叙事空间设定在单一的医院里,影片相比于第一部,在悬疑感方面削弱了很多,观影过程更像是细细听完了一个平凡父亲“为爱犯险”的故事。
《误杀2》增加了很多的反转剧情,并以大量的笔墨展现人物关系,把“父子情”烘托成了一枚催泪弹,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影片中,林日朗从最初释放怀孕人质时被孕妇本人认定是“好爸爸”“好人”,到“杀死”警察后被医院外面的观众唾弃为“杀人犯”“亏我们之前还帮他说话”,再到真相水落石出后,众人集体为他发声,舆论不断反转,展现了极端条件下个人选择的纠结和人性的复杂。
《误杀》系列目前两部影片的观感和故事很不一样,但在某些方面,两部影片又有着相同的巧思和内核,并且有许多勾连。《误杀2》的片名和主演肖央都与上部相同,故事发生地点还是在泰国,故事的内核也是一样的,父母守护孩子,小人物对抗命运不公。在《误杀》中,全片对“羊”这一意象着重刻画,在《误杀2》中则以“萤火虫”这一元素,代表父母对孩子的守护,又代表着每个个体在黑暗中的坚守,展现骇人的黑暗中还有微弱的人性之光。
《误杀》系列将冲突点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两部影片还有了相应的联动。《误杀》里母亲大声控诉,“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误杀2》里医院的清洁工大爷感慨,“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还真不一般”。
原标题:熟悉的配方不一样的“误杀”
文/宋说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