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神药,1盒就够,永不复发”“名贵草本熬制,专攻睡不着”“老中医祖传秘方,治疗各种眼疾”……近年来,类似虚假广告在网络、电视等平台上层出不穷,导致一些人上当受骗。在江苏省南通市警方近日通报的一起特大电信网络诈骗中,犯罪集团以合法公司为伪装,通过虚构医学专家和夸大药效等手段,导致全国10万多人陷入骗局,被骗总金额达3亿多元。警方提醒,“特效药”套路深,网上寻医问药需谨慎。(12月6日《工人日报》)
“特效药”骗局存在已久,但模式并不固定。比如,信息技术比较落后的年代,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一度成为“特效药”骗局的主要载体,此后,随着广播和电视的兴起,在广播和电视上促销各路“神药”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如今,电脑和手机成为“特效药”的主要卖场,这种改变也与社会的进步相契合。一个时代会出现符合这个时代的“特效药”骗局,将来的“特效药”骗局会体现出何种特点,此类骗局会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摸清了“特效药”骗局的时代脉络,就会发现,当前或处于打击“特效药”骗局的重要机遇期。当前依托于互联网而生存的“特效药”骗局,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病态的互联网诊疗,当正规的互联网诊疗尚未成势时,这块阵地就容易被“神医”“神药”所占领,一旦正规的互联网诊疗得到规范和普及,将大幅压缩此类骗局在互联网上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互联网诊疗加速推进,不仅《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重要文件为互联网诊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而且正在征求意见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将发挥出规范互联网诊疗的作用。正途被拓宽和疏通,歪门邪道就容易被封堵。打击“特效药”等医疗骗局,要看到并把握好这个有利时机,顺势而为、借力治乱。
强化互联网诊疗行为监管的技术日益成熟,打击“特效药”骗局的手段也更加丰富,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有利条件。互联网诊疗的快速发展、诊疗信息的高效联通等,让“要得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在网上成为现实;依托算法、定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可大幅提升网上医疗骗局的快速识别与跟踪能力,让执法成本明显降低、执法效率显著提升。这些有利条件若能得到充分利用,可以发挥出为“特效药”骗局釜底抽薪的作用。
当前,“特效药”骗局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失去了这个基础,该骗局将会变得难以为继。认请此类骗局的时代特点,将打击举措纳入互联网诊疗制度建设当中,有望在推进互联网诊疗的同时,将此类骗局釜底抽薪。
文/罗志华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