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下简称“齐鲁工大”)斩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该校首次一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获奖数量居于山东省属高校前列,也是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整合以来科教、产教深度融合的又一重大突破。
据了解,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吉兴香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高性能木材化学浆绿色制备与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生物研究所刘昌衡研究员团队参与完成的“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臭氧“漂白”与“吃透”海参,是齐鲁工大两大国家科技奖的获奖关键词。
臭氧介入,让纸浆漂白告别“含氯有毒”
在山东晨鸣纸业,有一条年产量100万吨的木纸浆生产线。其特殊之处在于全程几乎无污染,而且生产的优质纸浆也都用于高端用纸。
如果追溯此生产线的技术源头,就要来到齐鲁工大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
“项目名字虽长,但说到底,核心只有‘绿色’俩字。”攻关绿色造纸领域多年,齐鲁工大轻工学部主任、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吉兴香点出了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的纸浆生产工艺中,纸浆的漂白通常都是通过次氯酸钠与酸发生反应,而且漂白过程需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这通常被称作“含氯漂白”。多年攻关,吉兴香率团队最终破解了这一难题:“含氯漂白因为含有一定的毒性,因此生产过程对周围环境有潜在的危害,而且漂白时间长,对纸浆的品质也会有不良影响。”
吉兴香说:“在我们的技术中,利用臭氧通过氧化作用漂白,不仅无毒,更实现了瞬间漂白,基本实现了‘零污染’。”
在纸浆的生产中,最终成为纸浆成分的是木材中的纤维,分离出的木质素则是让废水变黑的主要物质。在吉兴香看来,“我们将黑液中的木质素分离了出来,这样纸浆生产中产生的废液也就变清了。分离出的木质素则可以做木材加工的胶黏剂、颜料的分散剂、水泥的减水剂等,既解决了废水处理的难题,拓宽了制浆造纸的产业链,还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
从2015年开始,吉兴香团队的科研成果开始走出实验室,在晨鸣纸业落了地。
“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其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直到2017年,整套技术体系才逐步完善了。”吉兴香说,如今这条从生产线已经成为该企业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条生产线。
海参好吃,怎么好吃?怎么吃好?
从字面上看,“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项目似乎更“民生”一些,但其研发过程并不简单,汇集了7个单位、10位科研人员跨领域研究的成果。
用齐鲁工大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刘昌衡的话来说,这个项目“解决了怎么把海参吃好,并且吃得明白的问题”。
在老百姓眼中,吃起来“Q弹”的海参代表着高蛋白、低脂肪,因为胶原蛋白是其主要成分。但在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教授看来并非如此。他表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些海参中的脂肪含量并不低,超过20%,但与其它动物脂质不同,海参的脂质是营养功效最高的。”
从分子结构上“解剖”海参,他们发现:海参硫酸多糖是其最主要功效成分之一,有些海参硫酸多糖保护胃,有些抗凝血,还有一些海参吃起来“辣嗓子”,其实是海参皂苷引起的,它具有一定抗肿瘤、溶血功效。
“通过产学研深度结合,整个团队的基础研究其实对海参产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刘昌衡向记者表示,“如今即食海参备受追捧,但即食海参技术基本也都是源于我们这个团队,因为早在2003年,我们便研发出了国内第一个即食海参。”
怎么吃海参?这里面有着科学上的讲究。刘昌衡说:“对海参越了解,越能更好地吃,研究发现一些人对海参的大蛋白分子难以吸收,我们就研发了生物酶解技术,将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便于吸收。”
海参口服液、海参胶囊、海参含片、海参冲剂……基于这个科研团队对海参成分的解析以及精深加工技术,产学研合作企业已研发出了一系列的海参深加工产品,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0年努力,这个跨单位的科研团队聚焦海参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记者了解到,他们的很多技术成果已推广到国内众多海参加工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现有的海参加工标准也是由这个团队来制定、修订的。
刘昌衡说:“20年了,海参产业已经增长了不止10倍。希望我们的研究能让人们更明白地吃海参,也让海参产业的发展更透明、更规范。”
文/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编辑/范辉